搜索 解放军报

白马之围与西北三战三捷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马荣升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8-08 00:19:28

青化砭战役中被我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兵,左四为第31旅旅长李纪云

原 典

《百战奇略》形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彼众多,则设虚形以分其势,彼不敢不分兵以备我。敌势既分,其兵必寡;我专为一,其卒自众。以众击寡,无有不胜。法(《孙子兵法·虚实篇》)曰:“形人而我无形。”

形战篇阐述了如何通过“示形”来迷惑敌人进而战胜敌人的作战方法和用兵艺术。在对敌作战中,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就要通过示假、示弱等法,诱使敌方轻敌或误判,使敌分兵防守,敌一经分散,其每一处兵力必然薄弱,我则寻找战机打击分散之敌,形成以众击寡的局部有利态势,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扭转不利态势,取得作战胜利。

战 例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派兵围攻曹操部将刘延于白马城。鉴于敌众我寡,曹操采取谋士荀攸的计谋,没有直接发兵救援,而是先派部分兵力向延津佯动,做出渡黄河向北攻击的样子,袁绍获悉后果然“分兵西应”,利用其兵力分散之机,曹操率部奔袭白马,出其不意打败袁军,解除白马之围。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对我西北解放区实施重点“围剿”,妄图在3个月内击溃我军主力。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仅6个旅2万余人,且装备落后,敌我兵力相差悬殊。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同时隐蔽主力,仅以一部兵力与敌周旋。在其后40多天时间里,我军连续在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地区进行3次成功的歼灭战,分别消灭胡宗南部第31旅、第135旅和第167旅,一举粉碎蒋介石精心策划的“重点进攻”,稳定了陕北战局,为全国性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计谋分析

以佯动等手法造成敌战略误判。曹操巧解白马之围和彭德怀西北三战三捷,均巧妙通过“示形”来伪装自己、误导敌人,进而使战局一步步朝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曹操佯攻延津,使袁绍误以为其要渡河北上,遂分兵御敌,结果正中圈套。西北三战三捷,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后,主力向安塞以北转移并在青化砭一带设伏,而以一部兵力伪装主力,引诱敌人。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向南京政府吹嘘取得“陕西大捷”,误以为我军不堪一击,遂贪功冒进,急于与我主力决战,进而促成我军青化砭战役胜利。是役,共歼灭敌第31旅2900余人,活捉旅长李纪云。现代战争中,尽管信息主导、火力主战的体系对抗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但传统兵学思想中的谋略成分仍不可或缺。各军事强国在实施非对称作战中,仍高度重视佯动、伪装等谋略运用。如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避开防御坚固的伊军“萨达姆防线”,实施大规模兵力佯动,在“萨达姆防线”正面组织两栖登陆作战演习,成功吸引伊军6个步兵师。同时,美第7军和第18空降军则从伊军侧翼防御薄弱部位,突入伊拉克腹地,切断科威特伊军退路,最终全歼数十万伊军。

实现战略分散与战役战术上的兵力集中。孙子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袁绍虽兵力强大,但只要分散兵力,就必然暴露出局部劣势。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

在我军历史上,尽管每每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但总能以弱胜强、转败为胜,这与我军采取的在局部方向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作战方法有关。要达成在战略全局上以少胜多、在战役战斗上以多胜少的目的,必须运用一切可行之手段方法,通过隐真示假隐蔽自己、欺骗迷惑敌人,此即孙子所称的“兵以诈立”。在西北三战三捷中,敌我兵力对比接近10∶1,但每次战役战斗我军在数量上都占有压倒性优势,加之我军一贯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在精神气概上早已压倒敌人。

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孤立冒进分散之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作战中,要通过“示形”赢得胜利,就要促成敌我力量从“敌专我分”向“我专敌分”转换,而调动敌人是关键。曹操能够解白马之围,关键在于通过佯攻延津迫使袁绍分兵。西北三战三捷中,我军在取得羊马河战役胜利后,主力迅速转移至瓦窑堡西北隐蔽待敌。胡宗南急于寻找我主力决战,无奈徒劳无功,而就在其以疲惫之旅南下永坪、蟠龙地区休整时,我军乘机在新岔河地区予以截击,杀伤其2000余人。蒋介石在得到我军主力东渡黄河的情报后,急令胡宗南主力急速北进,企图与邓宝珊部南下夹击我军于葭县、吴堡地区,如此就将蟠龙这一兵力薄弱的重要补给基地暴露于我。我军以359旅阻击绥德来援之敌,以教导旅阻击青化砭来援之敌,以358旅等主力围歼蟠龙守敌。经过两天两夜激战,全歼守敌6700余人,俘敌旅长李昆岗并缴获大量紧缺物资。当敌主力回援抵达蟠龙时,我军早已转移至安塞地区休整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