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在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薛家寨革命旧址采访革命先辈的后人。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7月25日下午,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薛家寨,蓝天如碧,树木葱茏,山崖高耸。在四号红军寨一处峭壁上,女战士同凤云的儿子高均平、儿媳翟爱英谈起母亲的往事感叹不已。“母亲在世时告诉我们,当她被敌人追得无路可走时,啥都没想,直接就从山上跳了下去。”高均平说。
在薛家寨保卫战中,20多名女战士被敌人追逼到石崖断壁上,宁死不做俘虏,从山崖上纵身跳下,后来有3人被藤蔓和树枝架住,得以幸存。同凤云便是幸存者之一。
“看到先辈们当初生活的艰苦环境,我们感到他们太不容易了。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他们的精神。”翟爱英说。
薛家寨,是照金镇东北的一座高山石崖,形似倒放的葫芦,海拔1619米。石崖接近顶部的峭立绝壁上,依次横贯着四个天然岩洞,可容数百人藏身。绝壁的另一侧,通过老窑沟的一条清溪与兔儿梁的山水相连,直通桥山山脉腹地。据守薛家寨,即可俯视并控制连通耀县、柳林和照金的军事要道,进可攻,退可守。
1933年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等领导机关迁驻薛家寨。薛家寨成为照金苏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以及红二团和游击队的后方基地。
薛家寨主要有四座红军寨。陕甘边领导机关进驻薛家寨后,修建工事,据险筑堡,建设了一号红军寨,使其成为防守严密的基地。寨上红军驻守时的岩洞保存完好,寨前悬崖上有修筑工事时开凿的小路、石桥、吊桥及石砌寨门的痕迹,洞内还保留有当年红军住过的土炕。
二号红军寨位于一号红军寨之北,为当时的红军医院和被服厂,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所建。红军医院当时有9名军医和一些护理人员,固定床位20余张,主要任务是抢救重伤员、诊治红军病号及进行地方流行病的防治,保持红军的战斗力。被服厂是我党、我军最早的3个被服厂之一,当时约有三四十名女工,都是照金地区的贫苦农民,任务是制作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的被服,主要担负红二十六军的供给。工人们全凭手工缝制,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了部队衣被的缝制任务。除负责缝制军服外,她们还有帮助医院浆洗纱布、照顾伤病员,帮助游击队站岗值勤等任务,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号红军寨是红军当年的军械厂,又称“兵工厂”或“修械所”。军械厂的主要任务是为红军和各游击队修造枪械,配制炸药、子弹、手榴弹。
四号红军寨位于“长舌岭”之北,为陕甘边区特委、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和游击队总指挥部驻地。这里既是当时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政治中心,又是当年红军、游击队反“围剿”和向敌人发动攻击的军事指挥中心。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决定通过这里在苏区得以贯彻。
薛家寨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英雄寨”,虽地处连绵的山岭之中,但前来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