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70余年前,军民齐心抢运大军渡黄河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莫复尧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5-04-04 06:31:05

皮筏摆渡十万大军

■莫复尧

“九曲黄河十八弯,千年筏子百年桥。”古称“革船”的羊皮筏子,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是黄河两岸人民运输人员、物资的重要工具。革命战争年代,羊皮筏子作为渡河工具,立下了“不朽功勋”。70余年前,我军在临夏各族群众协助下,用羊皮筏子抢渡黄河天堑,谱写了一曲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战斗壮歌。

1949年8月4日,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向各兵团下达进军兰州歼灭青马的命令,并作出具体部署。其中,第1兵团司令员王震率领第1军、第2军和第62军,发起兰州战役的左翼攻势,取武山、陇西、渭源,得手后经临夏渡黄河直取西宁,断青马退路。

8月22日至23日,王震率军连续攻占康乐、宁定、和政、临夏、永靖5城。26日兰州解放后,部队根据第一野战军司令部命令,准备渡过黄河,直插西宁,解放青海。随后,部队分别进至莲花、循化和大河家渡口,着手抢渡黄河的各项准备。

当时正值雨季,黄河暴涨,水流湍急,原有渡口被守敌在逃跑时破坏。能否成功抢渡黄河,事关西北解放大局成败。部队首长亲临河岸,察看地形,研究对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部队首长最终放弃架设浮桥的计划,决定依靠当地各族群众,用羊皮筏子和木船抢渡黄河。

解放后的临夏各族群众,以空前高涨的热情,倾力支援解放军渡河。大家有船出船、有人出人,两三日的工夫就组织水手500余人,筹集羊皮筏150余只、木船2条,为大军渡河创造了便利条件。

8月28日,抢渡黄河的战斗打响。水手们紧握桨板,驾驭着满载战士的羊皮筏子,以娴熟的技术划向对岸。渡河期间,当地群众不顾安危,纷纷跳进黄河,推船拉纤,牵马抬炮,抢救落水战士……为加快渡河速度,军民不断改进渡河方式,羊皮筏子从每次乘坐5人增加到7至8人,渡河次数也从1天5次提高到10次左右。由于木船数量少且战马又不能用皮筏摆渡,直接影响了进军速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当地群众想出一个办法:将战马分成若干群,挑选强壮的战马在前面引渡,其余的战马在后跟随,同时让两名水手泅水尾随,驱赶战马渡河。这一方法不仅提高了渡河效率,还减少了战马的伤亡。

9月4日,经过几昼夜连续奋战,10万大军和2000余匹战马及大量军用物资顺利渡过黄河,打开了解放青海的锁钥,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又一奇迹。

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羊皮筏子当军舰,渡过大军十多万,筏子客们真英勇,支援前线扬美名。”这段历史虽已过去70余年,昔日军民齐心、夜以继日抢运大军渡黄河的紧张场景也已化为一片宁静,但革命先辈不惧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永存临夏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