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了前线将士的温暖——记抗战时的胶东军区被服厂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管水锁 吕素坡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4-10-17 08:47:32

为了前线将士的温暖

——记抗战时的胶东军区被服厂

■管水锁  吕素坡

位于山东省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的胶东军区被服厂旧址。

在威海乳山,一座胶东古村隐藏在层峦叠嶂之中,记录着过往峥嵘岁月,它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被誉为红色堡垒村的下石硼村。2017年,乳山市在这里建立了胶东人民兵工历史陈列馆、北海银行历史陈列馆、革命医疗机构历史陈列馆等系列红色教育场馆,其中胶东军区被服厂旧址展陈了胶东军区被服厂发展壮大的历程,见证了军民同心、支援前线,为革命胜利提供坚强保障的壮举。

1940年,山东省胶东地区的抗日烽火愈烧愈烈,抗日武装力量与日俱增。为适应抗战需要,八路军山东纵队将第5支队改编为第5旅,同时以胶东各县区地方武装力量组成新的第5支队。同年9月,第5支队供给处决定在掖县筹建被服厂,以保障部队的被服供应,在该支队军需处粮服科工作的刘纪云被任命为被服厂负责人。

战争年代,为实现掩护,被服厂对外称“天成成衣厂”。不久,被服厂发展到10余名工人,拥有4台缝纫机。为扩大生产能力,军区供给处从部队抽调了十几名有缝纫手艺的战士,充实到第5支队被服厂。当时,被服厂没有厂房,平时就在群众家里生产。生产出的成品,大批量地藏在野外枯井、古坟中,还有少量存放在各家各户,等部队统一收取。

1941年,第5支队被服厂迁到牟海县涝口村。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第5支队番号撤销,第5支队被服厂改名为胶东军区被服厂,隶属胶东军区后勤处,工厂从涝口村转移至牟海县东井口村。这一时期,被服厂主要为部队生产冬装。为按时完成缝制任务,当地群众也主动加入缝制工作。他们眼睛熬红了、手指磨破了,仍不肯停下。当缺少棉花时,群众就把自家棉衣中的棉花取出来,絮到手中的棉衣里,宁可自己受冻,也要让前线将士穿上暖和的棉衣。

1942年初冬时节,胶东军区被服厂迁至海阳县龙口村。当时形势已非常严峻,但为了赶制棉衣,上级命令全厂就地突击生产,并派1个连作掩护。在日军一次大规模扫荡合围中,全厂人员被围困在马石山。当时,马石山上还聚集了不少八路军战士、政府工作人员和避难群众。11月23日,胶东军区被服厂指导员宋力生和胶东军区被服厂厂长刘纪云商定,在夜间组织全厂突围。胶东军区被服厂的军需工人们埋藏了机器、物资,一直等到下半夜,最后在子弟兵掩护下冲出了包围圈。不幸的是,被服厂有15名同志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甚至都没有留下姓名……

1944年,胶东军区后勤处将所属织布厂、毛巾厂等划归胶东军区被服厂,该厂升格为胶东军区被服总厂。后来,因斗争形势所迫,胶东军区被服总厂先后打散、整编又合并。1948年8月,胶东军区被服总厂整编为华东财办生产部被服局第二被服总厂(以下简称二总厂)。1949年,二总厂奉令撤销,其大部分员工和机器迁往南京,与当地的被服厂合并,隶属华东军区后方勤务部军需部领导,更名为“南京被服厂”。至此,被服厂从胶东半岛跨越800余公里来到南京,开始了在这里扎根生长、不断奋斗的新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