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边区创举”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彭纯伟 杨宸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4-07-12 11:17:20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边区创举”

——记河北省平山县沕沕水水电站

■彭纯伟  杨  宸

沕沕水水电站旧址。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南部,坐落着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名为沕沕水村。村子得名于村南的一道四季不竭的瀑布,“其声沕沕”,故名“沕沕水”。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这里勘察兴建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水电站,成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祥地。

1947年,晋察冀边区第33兵工厂奉命南迁至太行山脚下平山县罗汉坪、南冶一带。随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我军迫切需要大量的枪炮子弹。由于没有电,兵工厂全靠人工扳动木轮带动设备,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前线需要。建设发电站解决电力供应问题,刻不容缓。

为此,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召开晋察冀边区工业局会议,要求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业局尽快解决军工用电问题。工业局经过研究,认为这样交通闭塞的深山不具备火力发电条件,可依靠当地水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建厂选址的任务,交给了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负责。经过实地勘测,他们发现沕沕水高达百米的瀑布落差非常适合供水轮机运转,加之毗邻西柏坡、地处深山区,不易被敌人发现,所以打算在这里建设水力发电站。

厂址选定后,根据水量初步测算,可带动一台200千瓦左右的发电机。凑巧的是,1947年5月初,正太战役结束后,井陉煤矿解放,战利品中有一台德制194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正好可改造成水力发电机。与此同时,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接收井陉、正丰两座煤矿,获得了一批可用于水电站建设的材料。由于材料购置费紧张,其他所需材料基本都靠大家自己解决。为了一个发电机的碳刷,电气科的章冲化装成商人,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敌军盘踞的石家庄,在一个旧货摊上买到。建蓄水池和引水渠,砌石要用水泥300多吨,工程处经过再三努力,只搞到20吨,最后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石灰石资源研制出三合土代替水泥。建造水电站,关键部件就是水轮机。当时,没人见过水轮机的样式。技术人员龚蕴章根据一本日文版书籍里对水轮机的简单介绍,和其他技术人员边翻译边研究,最终绘出水轮机的草图……

1948年1月25日,沕沕水水电站举行竣工典礼。朱德总司令为水电站剪彩,并亲自开启了水轮机的闸门。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向沕沕水水电站赠送了刻有“边区创举”4个大字的纪念匾一块,还向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模范人物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沕沕水水电站建成投产后,为周边兵工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多个兵工厂生产效率得到成倍提高,枪炮子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有力地支援了伟大的解放战争。1948年5月,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后,沕沕水水电站又架设线路27公里,把电送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机关大院。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彻夜不熄的明灯下,组织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新中国成立后,沕沕水水电站日夜发电,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75年,当地政府对水电站进行扩建,改装了一台新的发电机,并入国家电网运行。如今,作为毗邻圣地西柏坡的革命胜迹,沕沕水水电站这颗太行山中的明珠仍在照亮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