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三渡洋河”的珍贵留影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穆 丹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4-06-25 01:22:21

1948年12月,我军战士正在涉冰水过洋河。 平津战役纪念馆供图

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上,战士们正扛着钢枪、背着背包,光着腿艰难地蹚过冰河。在它的背后,有这样一段“三渡洋河”的历史……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联合发起了平津战役。战役经过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傅作义集团完成战略包围与战役分割,“三渡洋河”即发生在这一阶段。

战役首先从平绥线发起,华北第3兵团根据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向张家口进发,吸引傅部西援,准备对张家口之敌实行“围而不打”的方针。1948年12月初,我军对张家口形成了包围态势。当傅作义得知自己退守绥远的通道受到威胁时,便急令他的王牌部队第35军前去增援张家口。为了拖住傅作义,同时抓住第35军,我军奉命紧缩包围,与张家口守军在外围展开了激烈战斗。

张家口地区中部有条河叫洋河,是永定河上游支流,位于北平张家口一线南面。水不是特别深,但河床较宽,河面上没有任何桥梁,虽然天气寒冷,可河面上只结了一层薄冰,战士们也无法从冰面上通过。

为及时完成对敌人的战役分割,切断张家口与宣化守敌之间的联系,我华北第3兵团第1纵队第1旅开始强渡洋河。因情况紧急,战士们来不及做任何准备,但面对已经结冰的洋河,我军官兵无一人退缩。指战员身先士卒,连棉衣、棉裤都没来得及脱就跳入水中。

冰冷的河水立即浸透了战士们的衣服。洋河有的地方水很深,差不多已经到了腰部,平时轻装上阵在如此深度的河水中行进都很困难,何况战士们肩上还扛着枪弹和背包,行动起来困难重重。

为了尽快渡河,战士们用胳膊和拳头砸着冰面,手托钢枪,肩扛弹药,身上裹着湿漉漉的棉衣,相互搀扶着在河中艰难挪动。半个多小时后,我军胜利渡过洋河。因温度过低,当大家回头看时,刚刚蹚过的河水又结了冰。

渡过洋河后,战士们迅速抢修工事,赶挖战壕。早已湿透的棉衣已经冻得结冰。官兵一边挖战壕,身上的冰碴一边往下掉。

国民党军为了确保平张线的畅通,令第35军向我军发起猛烈攻击。我军前沿阵地失守,而后方阵地也受到了威胁。我军的后方阵地是广阔的田野,再往后是洋河,无任何工事依托。为保障部队安全,我军随即“二渡洋河”,撤到南岸待命。

这一次,我军有了上次过洋河的经验,将棉裤脱下,光着腿涉冰水过河。塞北的严冬,穿着厚厚的棉衣尚且冻得瑟瑟发抖,更何况将肌肤裸露于刺骨的寒风中,而且还要忍受冰冷的河水浸泡。无情的冰凌像刀子般的划过肌肤,在官兵身上留下一道道血痕。当大家艰难地蹚过洋河上岸时,战士们已经冻得浑身青紫了,每个人腿上都布满了血痕。为了让体温尽快恢复,官兵用力揉搓双腿,等到暖和过来,再把棉裤穿上,继续前进。

12月6日,为了防止张家口之敌逃跑和宣化之敌向张家口靠拢,切断张宣之敌的联系,官兵奉命冒着严寒第三次强渡洋河。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这一次渡河较为顺利。渡河后,我军随即投入到歼灭敌人的战斗中,并完成了对张家口之敌的严密包围,为之后的张家口战役作好了充分准备。

“三渡洋河”后,有的战士受冻伤、划伤严重,被立即送往野战医院救治。这幅照片记录、见证了“三渡洋河”的战斗经历和官兵不惧艰难、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