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罗生特:人民军队中的“大鼻子医生”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秦军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4-06-18 17:18:09

1941年3月,罗生特(中)在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与刘少奇(左)、陈毅(右)合影。

奥地利医生罗生特1939年来到中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先后转战于华中、山东和东北解放区。在华10年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革命斗争,贡献了青春和才智,并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苏北,参加新四军的国际友人,罗生特是第一个”

罗生特(原名雅各布·罗森费尔德)于1903年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3年他考入维也纳大学,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受父亲和欧洲工人革命运动的影响,罗生特加入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并从事反帝爱国斗争活动。1932年5月,奥地利当局以“参加反政府组织”的罪名判处罗生特1年两个月监禁。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纳粹德国密谋吞并奥地利的背景下,罗生特积极投身于反对纳粹德国的地下斗争。1938年6月他不幸被捕,关入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服苦役。一年后,因证据不足而获释,但被勒令不准返奥,限期2周内离境。

1939年,罗生特以难民身份抵达上海,并在法租界开办了一家诊所,因其医术高超而名气渐盛。罗生特在上海期间,目睹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不久,他加入了进步作家和记者汉斯·希伯领导的学习小组,开始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中共的抗战主张。汉斯·希伯与中共党组织关系密切,曾前往延安和新四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会见了中共中央领导人并进行了采访。在学习小组内,希伯经常向罗生特介绍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当罗生特得知新四军缺医少药的情况后,萌生了参加新四军战地救护的想法。

1941年3月,罗生特化装成传教士,在地下党的护送下,前往驻地位于江苏盐城的新四军军部。(为确保安全,出发前,他改名为罗生特。)临行前,罗生特还特意带上了一批珍贵的医疗器械。

3月20日到达新四军军部后,罗生特受到了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的亲切接见。军部还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陈毅主持,刘少奇致欢迎词。罗生特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奥地利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情况,并决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医术贡献给抗战事业。新四军军部任命他为卫生部顾问。当时的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为此发表评论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的国际友人,罗生特是第一个。”

一面为军民看病、做手术,一面在学校中教学

加入新四军后,罗生特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往返于军部和各部队之间检查卫生工作、培训医护人员、看病问诊、实施手术。罗生特对待工作极其负责,一丝不苟。他24小时应诊,病人何时来,他就何时给看,有急诊更是随叫随到。此外,他还经常前往离前线不远的包扎所给伤员做手术,困极了就用毛巾蘸冷水在头上敷一敷,直到做完最后一台手术才休息。他的工作,挽救了大批战士群众的生命。

罗生特参加新四军时,正值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后不久。新四军部队中的医护人员奇缺,像罗生特这样受过专业培训,医术高超的医学博士在新四军更是凤毛麟角。为此,罗生特充分利用到各部队组织战地救护的闲暇时间,指导各医疗单位建章立制,制定技术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工作职责、诊疗处置原则等,并抽空给《医务生活》杂志写文章,用以提高新四军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针对新四军缺乏医护人员的情况,罗生特向陈毅建议,在新四军中开办一所卫生学校,培养医务人才。陈毅听后十分赞同。

在罗生特的推动下,华中卫生学校很快正式创办,并招收了第一批学员50人。罗生特教授基础理论、生理解剖、内外科、药理、战场救护等课程。

罗生特一面为军民看病、做手术,一面在学校中教学。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亲自编写教材,自制教具,并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大量医疗器械捐献出来,供学员们使用。为解决当时的实际困难,他动员学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制作医疗器具。同时,他还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并认真督促执行,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的同时,使新四军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正轨。

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

由于日伪频繁残酷的“扫荡”“清乡”,加上国民党顽固派不断的骚扰、摩擦,抗日根据地的物质条件及生活环境异常艰苦。陈毅等新四军首长和卫生部领导对罗生特的健康和生活都很关心,千方百计为他改善生活条件,时常会发些补品犒劳他。对此罗生特总是婉言谢绝,他说:“我到新四军是为了消灭法西斯,不是为了享受的”,始终坚持与战友们同甘共苦。行军中,他常把战马让给体弱生病的同志骑,还把自己省下的一点津贴用来给重伤病员买营养品。

罗生特不仅满腔热忱地为伤病员服务,而且还积极参加根据地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如撰写文章、创作诗歌、谱曲、演讲等,热情洋溢地宣传中共领导的抗战。他常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新四军这样英勇善战、纪律严明、密切联系群众、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民军队。”“在新四军这支神圣而伟大的军队中工作,为广大军民服务,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在工作之余,罗生特还采访了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向他们收集了个人传记材料,准备写一本像《西行漫记》那样的书,把中共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情况,介绍给德语国家。

在新四军一年多的经历,使罗生特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最好的党,我要满怀信心地跟着中国共产党前进。1942年春,罗生特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申请。陈毅得知后,自愿为罗生特作入党介绍人,并帮助罗生特积极进步。1943年春,新四军军部驻盱眙黄花塘时,经陈毅和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长钱俊瑞介绍,经上级党组织同意,罗生特作为特别党员被吸收入党。从此,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特别党员。

“大鼻子医生”

1943年9月,罗生特赴八路军山东军区驻地莒南县,投身于临床医疗和战地救护工作,曾多次在日军飞机轰炸时,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施行手术。他在为八路军伤病员诊治伤病的同时,为群众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当地军民亲切地称罗生特为“大鼻子医生”。1943年秋冬之际,罗生特担任了山东军区卫生部顾问,积极参与山东军区卫生部的领导工作和附属的临床医疗以及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在莒南县的两年多,罗生特在陈家老窝村主持建起了100多间房屋的医院,集医疗救治、医学培训为一体,被当地军民称为“罗生特医院”。

1944年8月2日,罗生特作为模范医生,出席山东军区在莒南县十字路召开的英模大会。

1945年10月,罗生特随八路军山东部队渡海前往东北,先是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顾问,后改任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卫生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在东北期间,罗生特不仅亲自组织医护队在火线上救治伤员,还利用战役间隙和休整时间,亲自进行卫生人员短期轮训。

罗生特来中国10年,其中9年供职于人民军队。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离开家乡10年之久的罗生特,向组织上提出申请,希望批准他返回奥地利探亲。中共中央随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刘少奇在天津送别罗生特时对他说:“我们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开始建设新中国。这中间有你很大的功劳。”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特意为罗生特定制了一套西装,并在饯行宴上,高度评价他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并将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给他的中德文对照的荣誉证书,亲手交给了他。

1949年11月,罗生特返回奥地利后,很想再来中国。不幸的是,他于1952年前往以色列探亲时因病去世,享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