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红色军工之源:官田中央兵工厂的建立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张 博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3-09-21 09:07:07

官田中央兵工厂工人手工制造地雷的场景还原。

官田中央兵工厂旧址。

开栏的话

《游击队歌》里唱道,“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战争年代,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只是人民军队获取武器的途径之一,且缴获量远远弥补不了消耗量。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从建立根据地开始,就进行了独立自主生产制造武器装备的实践。自红军建立官田中央兵工厂起,92年来,人民军工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兵工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国防工业发展作出历史贡献。

本版即日起推出“红色兵工厂”专栏,为读者讲述战争年代一个个兵工厂克服重重困难、打破敌人封锁围堵、研制维修武器装备的故事,展现人民军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留下的红色印迹。

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村,有座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走进旧址的一间房屋内,匠人伏案工作的雕像映入眼帘:他们神情专注,有的在测量火药重量,有的在装填火药……生动再现昔日兵工厂工人研制地雷与手榴弹的场景。这里便是我党独立创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兵工厂——官田中央兵工厂。

利器为战,开创人民军工。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缴获了大批枪支。为尽快修复这些枪支、壮大红军力量,中革军委决定整合分散在赣西南苏区的修械所,建立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枪械修理和弹药生产任务。

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兵工厂(又称官田中央兵工厂)在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成立,红一军团后勤供给处副处长吴汉杰任厂长。官田村当时是一个有200多户村民的村庄,也是中央苏区后方的中心腹地之一。该村距东固、龙冈、兴国城、宁都城等国民党军据点均在50公里以上,超过当时部队行军一日行程,位置相对安全。村庄四面群山环绕、林木参天,小路随着官田河从大山间穿村而过,既容易隐蔽,又便于警戒。官田村附近有煤矿,可用作燃料,周围山上的林木可烧木炭,相邻的古龙冈镇有硫黄和铁矿等物资,可从水路运往官田,作为制硝原料。

官田中央兵工厂成立初期,全厂共250多人,设有枪炮科和弹药科,其中枪炮科人数占全厂职工的三分之二。当时的生产条件非常简陋,厂里的全部生产工具仅有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虎钳和4座打铁炉。工人们除少量木匠、铁匠外,大都是农民,多数人没修过枪,有的连枪都没摸过。凭借掌握技术的强烈愿望,工人提出“虚心学、快快学;我们多流汗,阶级兄弟少流血”的口号,在全厂迅速掀起一股学技术的热潮。许多人常常是丢下饭碗就跑去干活;夜里没有灯,就摸黑研究技术,躺在床上,还讨论着怎样找窍门。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初步掌握了枪械维修技术,将修好的枪支一批批送上前线,装备红军。

自强不息,顽强成长壮大。1932年6月,随着红军东线作战的胜利,先后收缴了钟绍奎、张贞、卢兴邦等地方军阀自设的兵工厂,官田中央兵工厂的设备和职工数量迅速增加。特别是从福建漳州张贞部缴获的2台车床、1台30匹马力的发电机、1个鼓风机,被视为当时官田中央兵工厂的无价之宝。不久,上级又从敌占区沈阳兵工厂调来地下党员韩日升等3名技术骨干。他们的到来,加强了工厂的技术力量,工厂机构也进行相应调整,成立了机器组、修配组、打铁组、木工组、皮革组。自此以后,官田中央兵工厂不仅能修理步枪、机枪、驳壳枪,还可以修理迫击炮,甚至制造步枪。

前线部队除需要枪外,更迫切地需要子弹。为满足部队作战需求,官田中央兵工厂增设一所造弹厂。据吴汉杰回忆,当时由于缺少造弹方面的技术人员,工厂派出4名工人到闽西根据地造弹厂学习。在原料方面,工厂在广东大埔,江西赣州、吉安近郊设立秘密采购站,购买制作火药用的洋硝、硝酸、棉花和制作子弹底火用的铜皮等,并在根据地内收集破铜器、铜钱作为弹头原料,用自制的铁砧、铁锤、锉刀等简易工具制造步枪子弹。

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随着敌军对根据地的封锁越来越严,多种物资出现短缺,官田中央兵工厂工人们想方设法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汽油用完了,他们就制造木轮、用水力驱动机器;硝酸用完了,他们就把腐朽的木头磨成粉末,和硝配成火药,继续制造枪弹;做底火的铜皮用光了,他们就用弹壳打成薄铜片来代替。就这样,官田中央兵工厂将子弹一批又一批及时地供应给前线部队。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中革军委于1934年4月决定将官田中央兵工厂陆续外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兵工厂随之转移。长征途中,官田中央兵工厂被编入中央纵队的“兴国纵队”,随时随地为部队服务。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后整合陕北红军分散的兵工厂、修械所,组建了中央红军兵工厂。

官田中央兵工厂在官田村2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为苏区红军装配维修4万多支步枪,修理100多门迫击炮、2门山炮、2000多挺机枪,制造了40多万发子弹、6万多枚手雷、5000多颗地雷,有力支援了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官田中央兵工厂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军工的发端,是践行“枪杆子里出政权”和探索“依靠工人,民主管理”模式的突出典型,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的兵器工业建设和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官田中央兵工厂旧址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剪影

枪比命重

1931年冬,天气异常寒冷。一天,几箱“敌机误投”的新子弹送到了官田中央兵工厂。殊不知,这看上去光亮亮、黄澄澄的子弹,却是敌军故意投送到苏区的“诈子弹”。这种子弹上了膛,一扣动扳机,子弹就会在枪膛内爆炸,从而破坏枪支。马木松作为校枪员,首先拿着“诈子弹”去小池塘边试枪。刚扣动扳机,随着一声巨响,枪柄、枪栓、标尺、准星等步枪零件被震得七零八落,掉进池塘里不见踪影。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来之不易,战士们把枪支视作自己的生命,枪支零件丢失了怎么行?马木松心急如焚,一头扎进冰冷的池水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散落的步枪零件找齐。由于在冷水中时间太长,马木松高烧不退,数度昏迷。当时缺医少药,马木松没能得到及时救治,成为第一个牺牲在官田的红色兵工人。那一年,他仅仅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