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市转兵: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宋海峰 王倩
96年前的秋天,湖南浏阳河边的文家市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秋收起义部队在这里胜利会师。
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望向未来。在文家市,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与气魄,毅然改变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作出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的正确决策。自此,中国共产党人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前坪上,坐落着一尊标志性的雕塑。雕塑的背景是一面旗帜,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雕塑中间有两只巨手,一只紧握枪杆向上,代表“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只托举着一个燃烧的火炬,代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纪念馆通过“一场危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支军队、一部史诗”五个部分,带着参观者“穿越”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展厅里那座用艺术手法展现的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残忍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场景的巨型浮雕,客观展现了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枪声似乎依旧凄厉。
人类从大地上拾起第一根木棒,在大山中点燃第一堆篝火,在大石上磨出第一把利器,就开始了寻找制胜力量的漫漫旅程。
共产党人的领导力量,在严重的革命危机中凤凰涅槃一般诞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揭露和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用浓重的湖南口音,提出了那个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生死关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毫无惧色,毫不气馁,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以血与火的抗争作出了最坚毅、最明智的应答。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是发动秋收起义必须作出的抉择。
凝视着沈家大屋会议油画,耳边似乎响起了毛泽东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会议上的铮铮之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我们应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打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
几天后,毛泽东在江西萍乡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正式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3个团、5000多人,毛泽东为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为秋收起义总指挥。
这是一组载入史册的画面:在9月9日的呐喊声里,这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呼啸着冲破樊笼,冲决罗网,分三路从江西的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取道湖南浏阳、平江,分两路进攻长沙,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
如果中国革命是一首史诗,秋收起义则是其中最激越的一行。如今,岁月裹挟着秋收暴动的厮杀和枪炮声已经远去;但它掀起的巨浪是何等的排山倒海,拍岸的波涛又是何等的惊天骇地。
在纪念馆的沉浸式电子沙盘上,三支红色的箭头从江西直插湖南,起义部队攻势凌厉,势如破竹。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著名的宏伟词篇《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的烈火在湘赣边界熊熊地燃烧,震撼了敌人,唤醒了人民。但因起义仓促,敌强我弱,起义部队各路严重受挫,部队人数锐减至1500余人,很多急盼革命成功的官兵灰心丧气,部队甚至面临着土崩瓦解的隐患。秋收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有立即熄灭的可能。
关键时刻,站出来的是毛泽东。他以前委书记的名义命令各团向浏阳城东南的文家市集结,以讨论决定部队下步的行动方向。于是,文家市的三天两夜,第一次在风云际会间促成了毛泽东挽救革命的战略转兵。
看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清楚了解起义部队当下所处的状况。在里仁学校一个教室里召开的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形势,认为敌大我小、敌强我弱,起义部队遭受挫折,攻占中心城市已不可能。要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才能发展革命力量。
时任第一团第六连党代表的何长工在回忆录中记载: 9月19日晚,会开了一整夜,争论得很激烈。余洒度等人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他认为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毛泽东同志坚决反对再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山区和农村,找一个落脚点。
那么,到什么地方较适宜呢?
毛泽东望着大家企盼的目光,指着地图上的罗霄山脉中段沉着镇定地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革命的“山大王”。开始有不少人不同意或不理解毛泽东的意见,觉得革命革命,革到山上做“山大王”还叫什么革命!
其实,早在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武汉会见湖南农协干部时就鼓励他们回湖南:“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八七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征求毛泽东意见,要他到上海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思想来自哪里?来自他对武装夺取政权透彻的理解,来自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来自他强烈的历史进取心。
正是出自内心的必胜信念,其话语才空前铿锵有力:“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耐心地说服大家:我们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
毛泽东胸中的信心与激情像火焰般传播给了大家,争取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会上,卢德铭坚决拥护毛泽东同志的主张,他说:毛委员讲得对。现在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会议结果,绝大多数人都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引兵井冈”这一战略转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把革命的力量从城市的必要退却(这种退却却又酝酿着新的进攻)和向农村的积极进攻紧密结合起来,是具有伟大战略眼光的。
人人心里都埋藏着星火,点燃它,让它燃成火炬。
9月20日,初升的朝阳照耀着文家市,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整装待发。毛泽东的声音在晴空里回响: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胜利是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心胜则兴。毛泽东还打了一个比喻:我们现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要打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毛泽东通俗易懂的讲话,为身处险境的工农革命军指明了方向,瞬间吹散了笼罩在战士们心头的迷雾。
思想的火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着中国革命美好、值得期待的明天。秋阳下,秋收起义部队怀着坚定的信念,高擎红旗离开文家市,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开始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自此,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兵发罗霄,进军井冈”。如果把整个中国革命比喻为一盘棋的话,毛泽东毅然决策引兵井冈,创建革命根据地,就是这盘棋的关键一着。
这着棋掷地有声,经它碰溅出的火花,铺天盖地,燎原万里,终于把旧世界里里外外烧了个透。火光中,新生的中国如同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在20世纪走过一半的时候喷薄而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宋海峰:《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王倩:南昌职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