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实而备之:关羽取樊城与抗美援朝战争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印 祺 孙善康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2-06-09 17:28:16

美国最终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原 典

《百战奇略》实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孙子兵法·计篇》)曰:“实而备之。”

实战篇意在说明战争中对敌方要做好充分防范与准备。与敌方交战,若其势力强盛,我方应整肃部队防范他们进攻,敌方就不敢轻举妄动。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准备好敌方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方就可能来,抓好备战工作,必须树立底线思维,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布好战阵,使敌方知难而退、知难而止,从而达到摄战、止战、胜战的战略效果。

战 例

《百战奇略》实战篇,以三国时期关羽攻打樊城的战例解释实战战法。公元219年,驻守在荆州的关羽留下部分部队防守公安、南郡,以防备吴国进攻,自己亲率大军攻打樊城。适逢大雨、汉水泛滥,樊城守将曹仁部和救兵于禁部全部被淹,于禁投降,其部将庞德被关羽斩杀,梁县、郏县、陆浑县等地一些守军也投降关羽,自此关羽威名震动中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悍然进行武装干涉,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毛泽东同志密切关注战争态势,下达做好打仗准备的指示。7月,中央军事委员会抽调第13兵团共20余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部署在中朝边境。10月,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由于战前准备充分,志愿军很快掌握战场主动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计谋分析

进攻与防御相辅相成。进攻与防御在战争中不可分割,二者既相互区别、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特别是在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攻防态势往往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发生转化。正所谓,“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结合历代战争实践经验指出,必须有攻有守、攻守兼备,绝不可单打一,只攻不守或只守不攻。

关羽取樊城、降于禁、斩庞德,声名威震中原,甚至一度使曹操产生迁都的想法,最终却丢荆州、兵败被杀,就是因为他在指挥中没有将进攻与防御结合起来,单纯重视进攻而忽视防御。关羽率领荆州蜀军精锐部队进攻樊城,只留下部分部队监视吴国动向,对吴国可能乘机发起偷袭准备不足。吴国将领吕蒙袭取荆州后,蜀军失去荆州这一重要物资补给基地,军需供应被切断,将士家人生死未卜,蜀军完全丧失战斗意志。

同样,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在对南朝鲜军作战中,注重进攻而缺乏防御意识,在前线节节胜利时没有考虑己方战线过长、中部易受攻击的问题。1950年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登陆,截断人民军退路,使其腹背受敌,不得不进行战略后撤。

物质与精神全面过硬。古往今来,战争不仅是物质力量的比拼,也是精神力量的对抗。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战争准备必须以物质准备为基础,防止“木桶效应”。孙子高度重视战前物资准备,要求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比较“兵众孰强”。兵,即武器装备;众,即物资保障。另一方面,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特别是在技术、武器等总体不如强敌的情况下,应立足现有条件,发挥好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弥补武器装备上的不足。

抗美援朝战争伊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志愿军武器装备的加强和改善。一方面,由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领导人商谈武器装备援助问题;另一方面,从国内其他部队抽调武器装备编入志愿军,并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同时,志愿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广泛开展抗美援朝战争正义性宣传、“三视”(仇视、鄙视、蔑视)主题教育和规模空前的“立功运动”,积极培育指战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以弱对强、以劣战优的不利局势下,最终取得胜利。

军事与政治紧密配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活动。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打好政治军事仗。

抗美援朝战争充分表现出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相互交织的特点。毛泽东同志从战略高度把握战争中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的关联,以军事斗争为后盾,力争谈判解决争端,军事、政治和外交紧密衔接、融为一体。抗美援朝战争打了3年,谈了两年,最后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就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已没有能力打破僵局,且面临国内外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不得不接受战败的事实。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表明,没有军事斗争的“打”奠定基础,政治斗争的“谈”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反之,没有“谈”,一味“打”,就无法以小的代价实现战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