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泪目!这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曾 权 于 童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1-04-27 15:30:16

信念永留天地间

■曾 权 于 童

王传馥家书

“他是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而把死神留给自己的英雄。”这是人们怀念王传馥时常说的一句话。

1937年,王传馥参加革命,到八路军办事处学兵队学习,结业后到新四军工作。1939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他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敌人逮捕。他在狱中团结同志,坚持斗争,是中共茅家岭监狱秘密党支部负责人。1942年5月25日,王传馥组织狱中同志发动茅家岭暴动。为掩护同志安全越狱,他被敌人打伤,并再次被捕。1942年5月,王传馥惨遭敌人活埋,时年22岁。

下面这封书信是王传馥于1937年12月奔赴延安前,写给父母的信。

爸妈:

大场失守后,东战场再也不能乐观了……日军攻吴兴,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我也希望搬到安徽。

我是为了读书而离爸妈到上海来的,可是到现在读书也不成了,上海的环境也可想而知。我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允)许这样的。

我现在立志到陕北……我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时间不允许我得到爸妈的允许而行,但我想是不需要的,(爸妈)一定允许我的。我深感长者之爱,但命运不允许我侍奉左右了,我是要远离爸妈了。也许将来还有见面的机会,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

敬祝

安康

再祝

我们得到最后胜利

传馥

……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市区和苏南、浙北地区相继沦陷,王传馥所在的学校也被迫从上海搬到浙江。作为一个热血爱国青年,面对“再也不能乐观了”的抗战形势,他“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在现在的中国是不容(允)许这样的”。朴实的话语背后,展现了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献身抗战事业的民族大义。

到陕北去,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无数热血青年的人生选择。王传馥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信中写道:“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真切的话语,展现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人生理想。“也许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爸妈不必伤心……我下最大的决心达到目的,尽力打破一切困难”,表达了他立志救国救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

直到上海解放后,父母才知道王传馥牺牲的消息,二老痛彻心扉。父亲扶病执笔,记述了儿子的一生。

“回溯往事,凡有血肉,宁不伤心?然求仁得仁,传馥无憾焉。路阻音隔,此八年中家人无不相望。上海解放,正谓相见有日,然事与愿违,竟成永别。伤哉!乃述始末,以志永念。”

1941年底,父母在长子王传馥投身抗日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不顾时局之艰、战争之危,又坚定地送时年14岁的六子王传洪参加新四军。

这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是王传馥用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谱写的一曲青春之歌。他的生命尽管短暂,但他的坚定信念永留于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