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王通化 高立英 陈国全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04-09 03:04

他们的脚步和身影,倾注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中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大楼前,一行石刻的铭文格外醒目。

人民至上,生命重于泰山。这份“重”,扛在所有军队医护人员肩头,化作他们坚毅的身影和匆忙的脚步。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队员罗虎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防护服上。他和来自全军的医护人员一起,日夜冲锋在“红区”,连续奋战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最前线。

向前,向前,向前!危难时刻,他们的脚步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和最危险的地方。

人民至上,有一种战斗叫不舍昼夜——

“根本记不住今天是星期几,在这里,时间概念永远只有马上、立刻……”进驻医院后,军医马壮和战友们一直处于快节奏、高负荷的忙碌状态,只为尽快收治病人。

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转得越快,立得越稳。深夜,赶去接班的军医胡世颉一脚踩上刚铺设浇筑的路面。迷彩鞋上裹满水泥浆,变硬了穿不了,却成了“一段记忆,一块化石”。

人民至上,有一种无畏叫舍生忘死——

一位危重病人转运中输液管突然堵塞出现心衰现象,中部战区总医院护士方萍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毅然摘下起雾的护目镜进行穿刺。

“一进‘红区’,哪有时间考虑怕不怕?腿不停地跑,手不停地干,脑子不停地转。只有一个念头:抢救生命。”每逢有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施救,护士马晓丽和战友们都毫不犹豫地迎上去。

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军医也是肉体凡胎,也食人间烟火,但只因人民把我们养育,需要的时候,以命换命都在所不惜。这是我们坚定的信念。”

“穿过你的朦胧我的眼,只要有光感,我就要站在病人面前……”白衣战士们的“诗和远方”,写在他们奋战的日日夜夜里。从他们心底奔涌而出的,是对人民炽热岩浆般的大爱深情。

“25床不愿吃饭,先喂点热牛奶。26床会自己吃,给他下巴下垫块毛巾。29床老爷子脾气有点倔,我们得哄一下……”这是护士杨湾交班后给同事发去的短信。看到89岁的患者躺在救护车担架上,没有力气走下车,专家毛青一步跨过去,把老人家抱下来。年过七旬的重症患者林大娘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一个在外地、一个在隔离治疗,当班护士轮流为老人喂饭、洗脚、擦身。

因为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和口罩,许多医护人员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那些带着印痕的照片,连续登上微博热搜榜。网友们赞叹:这是最美的脸,这些军医脸上的印痕有多深,对人民的爱就有多深!

医疗队员们出发时,每个人都揣着家人爱的叮咛;他们抵达后,每个人都将爱倾注给亲人般的患者。“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个春天,难忘的旋律一遍遍涌向人们心头。

“你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党和人民感谢你们!”连日来,习主席对军队医务人员的赞美,持续鼓舞着抗疫一线广大官兵和医务人员的战斗热情。

光明的使者什么样?一个听诊器可以作证——

病床旁边,队员宋立强上身微微前倾,屏住呼吸,认真辨别听诊器中传来的声音,任凭汗水在防护服内流淌。一些重症患者无法外出接受胸部CT检查,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尝试隔着防护服听诊。

希望的使者什么样?一组数字可以作证——

56岁,36年党龄,40年军龄……毛青说,自己得配得上写进履历里的每一个数字。无论是搬运物资、洗消防护,还是监督防控、救治病人,毛青总是忍着右髋关节的伤痛,冲锋在救治第一线。

最美的天使什么样?一幅画面可以作证——

一次,医疗队队员唐杰用湿棉签给一位患者湿润嘴唇时,患者突然呕吐起来。唐杰迅速清理污物,然后拿出床下的脸盆,倒上温水,一点点为患者擦拭干净……

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子弟兵的这个姿势定格在患者心中。

深夜查完房,患者给值班军医胡宇发去短信,说出“心疼您”这3个温暖的字,就像亲人那样自然;佩戴呼吸机无法言语的患者,拉着护士的手,用指尖在她手心里反反复复写着同一个字:“谢”……

这是患者的深深致敬——

那天,武汉金银潭医院病房门口,两名患者康复出院。“我们现在康复了,向你们致敬!”印在队员赵孝英和战友们脑海中的,是两张充满感激的笑脸和两个不太标准的军礼。

这是春天的最美约定——

早樱似锦,陪伴着空寂。武汉大学代表武汉人民邀约所有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家人明年春天一起来看樱花。他们恳切期盼:“到时请一定来!”

这是一座城市的致谢——

“武汉人民永远感谢您!武汉人民永远欢迎您!”3月31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向支援湖北医疗队发出感谢信。

“他们不顾安危保护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把武汉还给我们,把我们还给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用一部两分多钟的城市宣传片,向一个个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致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