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撒下的种子
今年是著名作家魏巍诞辰100周年,他的文学成就浩如烟海,为时代留下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作为魏巍的晚辈、挚友,我曾写过《走向燃烧的土地——魏巍》一书,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传记。关于魏巍有说不完的话题,在这里,我只删繁就简,说几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为对魏巍的追思与怀念。
毛泽东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作为军旅作家,魏巍的骨头也是硬的。魏巍的骨头硬在:在真理面前不低头,在权力面前不献媚,在金钱面前不伸手。
有几件事给我印象很深。魏巍的名气大,书法也好。我家乡的文学爱好者都羡慕敬仰他。我带着三四个崇拜者上门求字。魏老非常热情,一口气写了不少,来的人每人一幅。拿到书法的一位经商者是文学爱好者,激动不已,便趁魏老不注意,把一点钱塞到他老伴刘秋华手里。按理说付点润笔费是正常的,尤其是他写了那么多张,连宣纸都是自己出的。
第二天,魏老的女儿打电话给我,问起此事。我说应该的,是一点笔墨纸张费罢了。他女儿说,不行!若让爸爸知道了,可不得了。他从来不收别人一分钱。这是个原则问题,一定退还给人家。
几番讨论,还是不能说服。无奈,只好如数退还。这件事虽然不是魏老亲自出面,但他女儿的做法恰恰是魏老家风影响的结果。
魏巍去世前的那段时光,是住在301医院的。肝癌已到晚期,他咬牙坚持度日。我见到魏老时,他明显面色苍白,但精神矍铄。当时,护士为他抽血取样,扎了几次也找不到血管,护士急得直冒汗,魏老忍着疼痛,眼含微笑,鼓励护士不要着急,要有耐心。最后,终于扎进血管里,血殷殷地流进针管。魏老松了一口气,说:“坚持就是胜利!”其含义已不是抽血本身,那是什么呢?
我在房间里盘桓着,希望奇迹出现。心里升腾着希望的火焰,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呢?这时,我把一件夏天的外衣拿出来,是我在门市上精心挑选的乳黄色亚麻中式上衣,为的是在炎热的夏天能为他清凉释汗。可当我递出时,他老伴刘秋华哽咽着说:“怕他……穿不上了……”我心里一惊,预感到事情的不妙。
我更加预感到时间的宝贵,我知道往下该做什么了。于是,我让警卫员拿出笔和纸,恳求着说:“魏老,请您为我们写几句话吧!”魏老慷慨同意,接过笔不假思索地写起来,我以为一定写文学的嘱托之类。他写道:“继续革命到底!”那天,我不知道是怎么走出那间病房的,又是怎样和魏老诀别的。一路上,心中只想着那句话,是多么厚重与深长!
我总在想这样一个问题:魏巍的道路告诉我们什么?他为什么17岁从军走上抗日的道路?他为什么对战争那么刻骨铭心?他为什么对青年人那么期待?一句话,他对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疾苦为什么常系于心?魏老大半生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事,他的作品和行为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做什么样的人,当什么样的作家:二是有什么样的初心和信仰。魏巍这个名字是与共和国的文学事业并存并誉的。魏老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魏巍这个名字,自晋察冀、延安的土地培育成长之始,至今整整70载。半个多世纪锤炼一个人,已属不短。自从那颗文学的“种子”投到人民战争这块土地上,他历经抗日战争的漫天烽火,解放战争的浓烈硝烟,抗美援朝的艰难岁月……他尽情吸吮着生活的乳汁,孕育出一棵棵枝叶繁茂的文学之树,《黎明风景》《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夏日三题》《东方》《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
可以说,他没愧对人民。他的名字连同他的作品,在一代人身上曾发生强烈的震撼,甚至在几代人身上发生着莫大的影响。
魏巍生活的根基是那样深厚、丰沃。他在诗中这样告诫自己:“报答人民,记清楚,人民不仅养育了你的诗,人民在饥饿里也养育了你;记清楚,在这苦战的年代,你应当把智慧也用于战争,把战争也当成诗。”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早在50多年前就这么清楚而明确地摆在这里了。
魏巍不仅具有作家的共性,更具有他自己独有的个性。他就是他,而不是别人。这个特征是纵观全局而得出来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的作品都没有改变过,他的心也没有改变过。艰苦的1942年吃野菜、吃黑豆的年月,他没有灰心;十年“文革”,给他扣了那么多“帽子”,挨了那么多“棍子”,他没有倒下;在商品大潮下涌来的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前,他坚定信仰毫不动摇。几十年如一日,方寸不乱。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想,这就是魏巍以他的作品和人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做人要正直,当作家要当一个有骨气的作家。
我曾在他的传记后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表达了我对魏老的认知:“一个人对沿路撒下的种子也许并不留意,可是,它在后来人的身上生根、开花、结果了,正如他的前人影响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