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工作室丨拐点焦虑,大可不必!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于夕红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0-02-07 16:55

井延坡工作室丨拐点焦虑,大可不必!

■于夕红

2月7日,全国新型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再创新高。战“疫”从全面打响至今半月有余,何时疫情才能实质缓解,何时才能迎来胜利曙光?1月下旬以来,不断有专业机构、专家学者对疫情“拐点”进行探讨和预判。其中,较为乐观的观点认为,拐点可能出现在元宵节前后甚至更早;持中者则认为,2月以来的两至四周可能出现拐点;也有专家基于动态数据和观察分析,作出了目前谈论拐点为时尚早的谨慎判断。

“拐点”二字,承载了社会各界对抗疫进展沉甸甸的企盼。如果说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对拐点的探讨是职业敏感和职责所系,那么舆论对拐点的持续关注,则体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焦虑。连日来,媒体关于拐点的报道数量有所增加,《拐点何时出现?》《关键指标大幅下降,疫情拐点要来了?》《疫情拐点下周出现?》等文章引起阵阵热议,拐点一词的微信和百度搜索指数也居高不下,广大网友都希望疫情统计数据中那根理想的反转曲线早日到来。

对拐点的预判、讨论乃至观点争议自有其意义,但由此产生新的焦虑则大可不必。毕竟,各方对拐点的研判,只是建立在已知数据和过往经验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概略描述,检测方法的改进、诊断覆盖面的增加、新型治疗手段的研发应用,都可能导致预期“修正”。比如近日,武汉为了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增加CT作为诊断手段,加快消化潜在病例“存量”,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未来数日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显著增加,“延缓”拐点到来,但从长远来看,这恰恰是抓住了扭转疫情的牛鼻子,对此应有冷静看待和理性认知。

拐点能否如期到来、早日到来,归根到底取决于我们能否持续专注于战疫行动本身,能否始终如一做到科学高效、坚决有力。当前,抗疫斗争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期,挑战增多,一些矛盾愈发凸显,唯有咬紧牙关继续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尤其是随着国计民生对复工复产压力增大,返程人员增多,输入感染与继发感染叠加,防范疫情循环扩散、多点局地爆发任重道远。同时,如何把核酸检测的量提上去,提高检测率、确诊率?如何保护超负荷运转一线人员的持续战斗力?如何制止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和法治精神的乱作为?如何防范国内外别有用心者煽风点火、制造矛盾,维护全国上下的精神团结?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拐点的重要变量,需要各条战线保持高度专注,齐心协力加以应对解决。

当前,尽管拐点暂未到来,但促使拐点尽快到来的各种有利因素正在加速累积,这是确凿无疑的:我们完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从中央到基层各级抗疫组织指挥体系已经健全并高速运转;尽管某些医疗物资依然结构性紧缺,但经过磨合和改进,筹集、调度工作趋于科学顺畅;人员流动性、聚集性的管理虽然还存在瑕疵,但深入到社区乡镇、各家各户的监测防控大网已经铺开;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集中收治方舱等应急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缺乏基础设施的局面正在缓解;重症和轻症患者的分隔治疗,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精准高效的利用……尤为可贵的是,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专家意见、群众智慧,社会舆论成为改进完善抗疫工作的强大力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和进步,为战局的根本改观提供了硬核保证,也是我们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自助者,天助之。如果某一天疫情拐点如期而至,那不是因为我们幸运,而是因为我们开展了持续、坚定、科学的战斗,因为无数负重前行者付出了艰苦细致的辛劳和义无反顾的牺牲;如果拐点姗姗来迟,也大可不必焦虑或悲观,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春暖花开会有时,当我们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抗疫工作本身的时候,拐点已经在路上。当然,即使出现了明确的拐点信号,也不能有丝毫松懈,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达全胜,我们绝不收兵。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军事信息与网络舆论系讲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