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8日,习近平结束对缅甸的新年首访。有人注意到,媒体报道的是回到国内,而不是回到北京。19日下午,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与缅甸接壤的云南省腾冲市。这一天是腊月廿五。总书记把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的第一站,选择在了这座边城。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春节前夕赴云南考察
司莫拉佤族村: 总书记情系少数民族脱贫
19日下午,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他走进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从司莫拉佤族村远眺,田园在望。司莫拉,佤语是“幸福的地方”。这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木鼓,佤语称为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分公鼓、母鼓两种。木鼓上刻的牛,是佤族的图腾。(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云南是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五年前的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就走进一个叫古生村的白族传统村落。去年4月10日,总书记还专门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了一封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时政新闻眼》了解到,白族、佤族、独龙族都属于云南特有的民族。去年,佤族等6个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在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走进村民李发顺的家。李发顺全家六口人,2017年通过养殖生猪等方式实现脱贫。这是奶奶和孙女正在贴福字。(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过年做这种大米粑粑是当地的风俗。(总台央视记者杨立峰拍摄)

△一家人送走总书记后,《时政新闻眼》给他们拍了这张全家福。(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总书记不止一次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新年伊始,他通过走访司莫拉佤族村,再次释放了这一鲜明信号。

△在村里,总书记还走进了这家小超市。(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总书记离开村子时,村民们聚集到佤族风情广场为他送行。(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和顺图书馆: 一座“最牛乡村图书馆”
在腾冲,习近平考察的第二站,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顺古镇。
和顺是著名的侨乡,和顺人几百年前就出国闯荡“走夷方”。

△在和顺小巷的走夷方馆,《时政新闻眼》发现了一本《阳温墩小引》,它直白详尽地描述了走夷方的艰难险阻,同时也循循善诱地教家乡子弟如何避险处事,可谓云南山里人最早的“出国必读”。
和顺人有着崇文尚教的传统,明清两朝出了四百多位举人、秀才。这里的和顺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乡村图书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日下午,总书记走进了这里。

△和顺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由当地旅缅华侨捐资创办。曾有三位著名大学校长为这座乡村图书馆挥毫题词:原北大校长胡适先生题写“和顺图书馆”,原中法大学校长李石曾先生题写“文化之津”,原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题写“民智泉源”。

△和顺图书馆现在藏书13万册。这是藏珍楼的珍本图书。(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这里年代最为久远的藏书,是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捐赠给该馆的乾隆刻本《杨升庵全集》。杨升庵就是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曾贬居云南三十年。你一定读过他写的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和顺图书馆还珍藏着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1927年4月30日下午,和顺图书馆前身“咸新社”创始人之一、滇西教育家李景山在腾冲和顺高小学校上课,当他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占我东北的丑恶行径,义愤填膺,当堂病倒,五个小时后愤然辞世。为了纪念景山先生,学生们把他当时在黑板上勾画的东北简图和板书原状做成雕刻,“因刊之,以志不忘”。
这不仅是一块板书,更是一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一直珍藏在和顺图书馆藏珍楼,人们在它面前驻足,接受“最后一课”的心灵洗礼。

△珍藏板书雕刻。(总台央视记者米鹤拍摄)
艾思奇纪念馆: 留给共产党人的启示
在和顺古镇,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丝绸古道交往、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除了和顺图书馆,他还专程到了艾思奇纪念馆。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到了一串光辉的名字:“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这其中就有艾思奇。

△艾思奇纪念馆正门。(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艾思奇雕像。(总台央视记者张宇拍摄)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腾冲和顺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1937年12月,毛泽东在读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后给他写信,并邀约就书中有关问题进一步探讨,“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总台国广记者蔡靖骉拍摄)

△艾思奇曾写下《大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与生活》等著作。这是他的部分手稿。

△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这是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社会发展史》。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全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曾几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本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就全文发表了总书记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这次总书记到腾冲考察艾思奇纪念馆,向全党传递的正是掌握好“看家本领”、不断开辟新境界的强烈信号。

△今年64岁的寸茂鸿全程为总书记讲解。他也是艾思奇纪念馆原馆长。


△总书记离开和顺古镇时,当地群众和游客热情相送。(总台国广记者蔡靖骉、央视记者龚雪辉拍摄)
云南腾冲的艾思奇先生
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
毛主席曾为其题字
“学者、战士、真诚的人”
有哪位名人来自你的家乡?
是历史人物、英雄楷模
或是文化学者、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监制丨申勇龚雪辉
主笔丨责编丨郁振一 侯艳
视觉丨陈括
互动丨林智宇 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