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中国民主道路的四条经验

来源:求是网作者:房宁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9-02 11:42

协商民主是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点

将民主在形式上分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人对民主的一种理论性创造。西方也有一些学者意识到竞争性选举的缺陷和问题。而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明智地选择了协商民主作为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发展民主政治的方向和重点。

邓小平说过:“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这是中国与西方在民主理念上的一个深刻区别。西方的民主理念更加注重民主的形式,注重权利与自由,而中国的民主理念更注重民主社会功能,注重民主对民生的推动。

不妨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西方民主和中国民主的区别。西方民主好比去餐厅吃饭时,顾客“点厨子”。如果你去意大利餐厅,那厨师肯定为你烤制披萨,如果去中餐馆那大概就是宫保鸡丁了;中国民主好比同样去餐厅,但顾客点的“菜”,吃什么“菜”可以商量。这就是所谓“政策民主”或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实质是在政策上可以吸收民众的意见,是一种注重结果的民主,而不是仅仅在乎民主的形式。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国际环境,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都是一个国家的国情中的基本因素。着眼于当前中国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实际上选择了以协商民主作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而不是以“选举民主”为重点。

在竞争性的“选举民主”制度安排下,不同的政党和政治派别必须明确和巩固自己的利益基础,突出本党派对某一个社会利益群体的代表性,同时相应地排斥竞争对手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其表现就是各个政党或政治派别以争夺权力为价值和目标,相互排斥,相互攻击。其社会效应就是在客观上强化本来就存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扩大了矛盾。这在台湾叫做“切割选民”,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结果,就是“族群撕裂”。再加上,竞争性选举导致“赢家通吃”现象,往往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分歧与对立。缩小与整合社会分歧,整合社会利益与促进社会和谐,实在不是“选举民主”的强项。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多发期的发展中国家,竞争性的制度安排的缺陷则表现得十分突出。这正是造成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一选就乱”,社会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协商民主的长处和优点就十分明显了。协商的前提与基础是参与各方的平等地位,协商的内容就是寻求利益的交集,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协商的作用就在于照顾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利益的形成。特别是在矛盾的多发期、易发期,协商民主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有利于求同存异,扩大共识。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协商民主是最适合中国现阶段的民主形式,应当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