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林场不平凡:古有愚公,今有“六老汉”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古浪县另一个考察点——八步沙林场。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在过去,这里叫“跋步沙”。因为沙子又细又软,人踩上去,脚就陷到沙里。
武威是全国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八步沙的村庄和农田侵袭。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八步沙。(资料图片)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为了保护家园不被狂沙吞没,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以联户承包形式发起和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他们六个人年龄加起来近300岁,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组建林场时,六老汉按下红手印,签订这份合同。(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
“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六老汉以最质朴的方式坚守20年,治理沙漠7.5万亩,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保护10万亩农田,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上世纪90年代初,六老汉中开始有人离世。他们在生前约定,如果自己不在了,家里也得出一个孩子接着干下去。“六老汉”各有一个儿子或女婿接过了治沙接力棒。从2000年开始,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带领第二代治沙人又开始向古浪县北部沙区的三大风沙口进军。

△现在,67岁的郭万刚是八步沙林场的场长。林场现有28个护林员,其中还有两个是大学生。(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34岁的郭玺是第三代治沙人。他是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的孙子,也是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的侄子。
除了治沙护林,郭玺和八步沙的年轻人开始探索发展沙产业,建设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


△肉苁蓉的根和花。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从梭梭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分。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药用价值。(郭玺提供)
今年是八步沙林场成立第38年。当初的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还有两位在世。三代治沙人接续奋斗,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今年3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这是荣誉奖章。(央视记者郁振一拍摄)
在八步沙林场,总书记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总书记对治沙造林、荒漠化防治一直高度重视。就在此行20多天前,他在向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时说,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八步沙和八步沙精神,与总书记的宏愿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