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底色
■第71集团军某旅 张振东
1953年夏夜,朝鲜半岛铁源地区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志愿军一辆坦克在夜幕掩护下,穿过一片开阔泥泞地,却不幸落入弹坑,淤泥漫过了挡板,坦克丝毫动弹不得。此处距敌阵地前沿仅千余米,且不宜隐蔽,情况万分危急。
是弃车求生还是坐以待毙?车长杨阿如和战友们面临着生死考验。其实,当天他们已经打掉3辆美军坦克,弃车撤离完全情有可原。但是,最终他们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路——原地伪装,与敌周旋,并机智地再次打掉敌人两辆坦克。
这就是创造了我军坦克单车作战传奇的“215号人民英雄坦克”。1958年3月,荣立两次一等功、荣获“二级人民英雄”荣誉称号的杨阿如,面对军队调整大局,坚决服从命令,复员回到家乡,做起了农民。那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杨阿如战功卓著却从不伸手,戎马一生却甘于平凡。直到4年后电影《英雄坦克手》上映,人们才知道他的英雄事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什么力量令他上了战场舍生忘死不畏惧、利益调整牺牲奉献不言苦?
历史是最好的答案。
1960年,就在杨阿如复员后的第二年,稚嫩青涩的王杰刚刚踏入部队。巧合的是,王杰入伍时的新兵连所在班,正是当年将“215号人民英雄坦克”从弹坑里救上来的那个工兵班。
王杰没有见过杨阿如本人,但在新兵连的那段时光里,他肯定听说过关于杨阿如和“215号”的故事。后来,王杰在日记中写下了“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得其大者知其小。“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照出个人在荣辱得失面前的态度。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之良训,至今回响。古往今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丹青笔墨写初心的方志敏、坚贞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这些矢志不渝的英雄人物,凭着一股浩然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留给我们当代革命军人太多的感慨和无尽的思索。
底色是画卷的第一层着色,决定整个画作的基本色调和风格。作为革命军人,这个底色需要有军人属性,就是听党指挥的“军魂”,家国大义的信仰。90多年来,人民军队从历史走向新的历史,装备更先进,体制更灵活,但始终不变的就是忠诚的底色。
人民子弟兵的底色是什么?是“风雨侵衣骨更硬”的豪迈,是“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所向披靡,是“千军万马战风雪”的风驰电掣,是朱日和沙场点兵的威武挺拔,更是“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宽阔胸襟以及“一声令下三军随”的高度自觉。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这种甘于牺牲奉献的品格背后,蕴含的是军人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朴素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