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一趟由北向南的列车,在细雨中疾驰。从河北唐山到广西玉林,两千多公里的路途,30多个小时的旅程,55岁的梁瑞素无心欣赏沿途风景,不时掏出手机凝视……
手机屏幕显示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年轻男子,穿着崭新的军装,嘴角微微上扬,眼睛炯炯有神,浑身散发着英武之气。
这是梁瑞素的哥哥梁瑞聪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40年前,哥哥随部队去了南疆前线。后来,边境传来了哥哥牺牲的消息。但哥哥究竟埋骨何处,在战场留下了什么故事?30多年来,梁瑞素始终没放弃寻找,却始终没找到答案。
梁瑞素不知道,在千里之外,另一场寻找也正在进行。去年,我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之际,广西玉林市军地联合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寻找无名英烈”活动。
说“无名”,其实也“有名”,那些名字就写在一处墓园的墓碑上,人人都能读出来;说“有名”,其实也“无名”,几十年过去了,面对一个个名字,没人能说清叫这名字的人,家在何地,因何逝去,有何生平……
当一场寻找和另一场寻找悄然相遇,“梁瑞聪”和墓碑上那些冰冷的名字渐渐地一个个“复活”了,在人们的记忆中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英雄。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30多年的漫长等待之后,亲人第一次来梁瑞聪烈士墓前祭奠扫墓。梁英海 摄
从墓碑上的名字到鲜活的英雄
寻找“无名”英烈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特约记者 冯 强 通讯员 梁英海
“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人遗忘”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失,第二次是葬礼后从社会关系网里消失,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已把他忘掉
清明节前夕,一场新雨过后,玉林市仙鹤墓园满目流翠。墓园一侧的空旷处,一座英烈园庄严肃穆。新的合葬墓墓碑上,“永垂不朽”四个烫金大字遒劲有力,墓碑上的五角星鲜红如血。
这里是48名英魂的“新家”,梁瑞聪烈士就是这个“新家”的主人之一。经过30多年的漫长等待,第一次有了亲人为梁瑞聪扫墓。
妹妹梁瑞素来了。在墓前,她摆上从家乡给哥哥带来的小吃,那一刻她泪雨纷飞。
梁瑞聪生前的副指导员和战友也来了,一同出生入死的12名老兵已是满头华发,颤抖着举起右手,迟到了40年的军礼格外庄重。
去年清明,梁瑞聪和墓碑上的其他许多名字,只是人们认识、却无人问津的一个个符号。那天,玉林军分区政委谈汪洋受战友所托到英烈园祭拜烈士李同河时,发现了这一现象。
管理墓园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其实李同河的墓里并没有遗骸,只有几件生前的衣物,生平事迹无人知晓。
距离英烈园外不到两百米的地方,还有一合葬墓,墓碑上刻着12名烈士和22名病故军人的名字,除此之外,也无其他信息。
这一个个名字到底是谁,来自何处,为何逝去,有什么样的故事,还有没有健在的亲人前来祭扫?
离开墓园,谈汪洋一路上心情沉重。这位从军30多年的“老边防”,突然萌生了寻找英烈名字背后的故事和他们家人的想法。
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失,第二次是葬礼后从社会关系网里消失,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已把他忘掉。
“英雄不怕牺牲,就怕被人遗忘。”谈汪洋向玉林市委书记黄海昆道出想法,军地双方不谋而合。
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场军地联手“寻找无名英烈”活动在清明节后很快启动。军分区、市民政局和玉林当地媒体抽调10人组成了寻访团。
寻访活动启动仪式上,黄海昆寄予厚望:“我们要把这次寻访活动,当成一堂生动的全民国防教育课。”
这场寻找注定难度不小。玉林市双拥办副主任陈清告诉记者,34个名字最初是刻在仙鹤墓园“革命烈士病故军人之墓”墓碑上的。
资料显示,他们都是1955年至1979年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183医院医治无效牺牲的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的军人,因“烈士山”军人墓被破坏而迁葬至此。除此之外,再无任何信息。
“烈士山”是原183医院撤编前,离医院不远处一个专门安葬牺牲病故军人的小山坡。这本是当地群众口中的一个非正式地名,在今天的玉林市地图上,曾经的小山坡早已不见了踪影。
玉林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原科长吴庆年记得,1987年,医院撤编划归地方,“烈士山”未随医院一并移交,墓地管理出现了空档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开发建设火热,一天,吴庆年接到群众举报,“烈士山”上的军人墓被毁了。他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搜集了两大缸烈士遗骨,“抢救式”抄录幸存墓碑上的信息,最终也只收集到34个名字。而一些残缺不全、甚至不知去向的墓碑,则成了永久的谜。
从此,在这位有着23年军龄的老兵心中,给英魂找一个“家”成了他毕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