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军飞行员和家人在空勤灶共享年夜饭。李梓韶摄
你们吃的那个菜,是当年红军战士试吃过的吗
傍晚六点整,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窗花铺满了空勤餐厅的6桌宴席,看起来暖融融的。
没有在外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们带着妻儿,陆续入座。
欢呼雀跃的小朋友们一进屋,便被空气中弥漫的香味吸引住了。一双双小眼睛盯着满桌子“好吃的”,舌头不自觉地舔上了嘴唇。
全体人员到齐后,部队首长起身致新春贺词。
一年的付出与收获,数百个日夜的相守与思念,此时此刻,尽在其中。
“空中尖刀,决胜云岭;陆空联训,志在打赢!”飞行员们一起举杯,喊着响亮的号子,将杯中果汁一饮而尽。
籍贯湖南的陆军某空中突击旅飞行员熊仲军,第一次和空军飞行员共享年夜饭。虽然身处异地,但餐桌上地道的剁椒鱼头、腊味拼盘,让他如同回到了家乡。
牛肉汤锅热气蒸腾,肉嫩而味醇;双味扇贝余香回荡,紧致而多汁。大闸蟹、口水鸡、腊肉炒冬笋、清蒸多宝鱼……一道道大菜中间,有一盆汤显得格格不入:淡绿色的汁水里飘着几片绿叶子,喝一口,咸中带苦。
熊仲军的家乡有荞麦菜,味道也是苦的,但这盆汤却又不同。
“这是什么汤?”他指着汤盆问邻座的战友。
“苦菜汤。云南特色小苦菜做的,清热下火。”驻地飞行员解释道,“每次聚餐,这个菜是一定要有的。它还有个奇特的名字,叫‘战斗菜’。”
有一次,部队去西北演习,伙食保障里天天有这样一道野菜。
当时的空勤灶班长是一名老士官,甚是耿直,见大家很少去光顾这道菜,便说:“现在飞行员伙食好,但不能忘了补充叶绿素!”
此话看似平常,却大有来头。演习所在机场的驻地,曾是红军万里长征的途经之地。当年长征时,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啃草根,吃树皮。
途经此地时,大多战士因为吃不上新鲜蔬菜,患上了维生素缺乏症。为此,红军专门成立了野菜委员会,负责试吃各种野菜。有些人险些因此中毒丧命。
为了纪念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岁月,飞行员们每餐定要吃光一盘子野菜。
“你们吃的那个菜,是当年红军战士试吃过的吗?”席间,一个十来岁的军娃突然问。飞行员和家属们都笑了。
春节期间,旅里还有不少战友正在雪域高原执行任务。他们对此一定感触更深。进入腊月后,那里便开始大雪封山,物资供给十分紧张。
大家不约而同地看着盛宴中间的这盆苦菜汤。
“云南十八怪,青菜当苦菜。它食用方便,四季不断。如果打起仗来,这个菜可是宝贝。”
不知不觉间,空勤灶的炊事员们都聚在了厨房通往餐厅的门口,津津有味地听起了故事。
“来,我们以茶代酒,向英雄前辈致敬,向正在驻守雪域高原的战友致敬,向炊事班全体人员,致敬!”飞行员们举起了手中的茶杯。
“干!干!干!”
这一刻,时空穿梭,天地交融。徐徐吹过的清风,定会将这里的一切,告知给不同时空的前辈战友吧。
夜色再一次悄悄爬上了海拔两千米的红土高原。
营区上方,没有月光的星空,胜似万家灯火。
宴席散去后,孔德斐回到空勤餐厅。
炊事班的年夜饭才刚刚开始。他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有的侧身端着碗,有的站着夹菜,不用讲餐桌礼仪,只管享用自己给自己做的年夜饭。
这些小伙子们,在原本可以享受家人关爱与都市繁华的年纪,选择了军营,选择了战斗的青春。
当被问到,有谁给家里做过年夜饭时,战士们都笑着摇头:“等以后有机会回家过年,一定给爸妈露一手!”
一天的忙碌,终于画上了句号。
他们太累了。
下士付泽蕾洗净最后一个盘子,将湿漉红肿的双手在围裙上抹了两下,掏出怀里的手机。他终于可以回复家人的未接来电了。
(采访中得到杜琼、谢志、庄恒、谢中武的帮助,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