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空勤灶班长孔德斐正在准备年夜饭。李梓韶摄
飞行员早已习惯穿着重达十几斤的战斗装具吃饭
下午五点,空勤宿舍外,汽车鸣笛。唐达闻声套上抗荷服,系好飞行靴,手拎头盔迈上开往外场值班室的通勤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值岗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向通勤车敬礼时,年轻的面庞上满是坚毅。
远远望去,数名机务官兵仍在围着机棚加班保障。这已经是该机组守着战鹰度过的第三个春节了。
值班楼肃穆空寂,每迈一步都会发出回音。进入值班室,唐达将所有装具放进柜子,在腰间别上手枪,随时待命升空。
对于驻守在战斗一线的飞行员而言,越是节假日,越要提高警惕。“别着枪吃饭、穿着飞行服睡觉”是他们的常态。
一旦警报声响起,唐达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穿戴装具到启动发动机的数十道程序。
每逢休假,唐达便会有些不适。地方车辆随时可能响起的喇叭声和警报声,常常让他神经紧张。
十几年的军旅历练,在这个南方人身上刻下了豪爽的线条。回忆起学员时代,他不知多少次在寒冬里,只穿着单衣训练到汗流浃背;多少回通宵达旦,在教员的训斥声中琢磨飞行要领。
唐达忘不了训练中第一次出现黑视时的心悸,更忘不了在离心机里对抗载荷时昏迷的滋味。
如今,他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战斗员,驾驶着国产新型战机,守卫祖国的西南领空。
送饭车到了。值班飞行员们来到餐厅,享用自己的“专属”年夜饭。
“高大上”的饭菜满满当当地挤在几个金属饭盒里。虽然卖相全无,但各种食材的香气,在调味料的激发下愈加浓烈。
唐达早已习惯穿着重达十几斤的战斗装具完成每一件事情。
当他来到餐桌前时,一只保温桶单独放在了他的面前。掀开桶盖,氤氲的热气四散开来,露出一条清蒸鳗鱼。
唐达将鳗鱼推至餐桌中央。淡淡的鲜香味让他想起了母亲——只要回江苏老家,妈妈一定会给自己做这道菜。
“一定是母亲托妻子给我开的小灶!”唐达想。
拨通妻子的电话,唐达却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哪是我做的啊!几天前,你们空勤灶的孔班长来找我,专门问咱们老家的鳗鱼是怎么做的!”妻子说。
唐达没想到,自己递给孔德斐的那张纸条,会让他一直惦记至今。
作为那次任务的带队飞行员,唐达既要使出浑身解数,飞出战机的最大战斗力,又有责任照顾好身边的战友。
他深知对于常年离家在外的战友来说,有时,家事大如天。
他自己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考验。几年前,远在数千公里外的母亲,接连生了两场大病,医院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
而那时,他正在改装新机。按惯例,改装期间飞行员不能请假,更不允许家属来队探望。已有七个月身孕的妻子,面对生死离别不敢再瞒下去,只好联系了部队。
经组织批准,唐达连夜赶回老家,及时带母亲转院治疗,才使母亲得以转危为安。
所以,帮孔德斐老父亲治病的事,他必须管!这种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于是,唐达辗转询问了数名战友,终于联系到孔德斐老家的一位医生朋友,第一时间便把联系方式发送给了孔德斐。
夹一筷子鳗鱼放进嘴里,唐达舌尖上泛起了儿时的味道。有点像妈妈的味道,又有点不同,他默默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