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界碑的边防线上,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
1月3日晚,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则网络视频《生命禁区,传来一首壮美的歌》刷爆朋友圈。视频中,驻守在喀喇昆仑山深处的新疆军区河尾滩边防连官兵,站在海拔5418米的巡逻点位合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歌声激越,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官兵朴素真挚的情感,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这条视频也引起了北大清华校友的关注。北大清华的校友群发起了一项倡议,他们要赶在春节到来之前,为河尾滩边防连的战士们寄去一份特殊的新春礼物。
连日来,北大清华校友们一直在忙着奔波于北京的一家家户外用品商店,精挑细选各类高原御寒装具。这次活动,由北京大学84级校友关小众和81级校友洪源共同发起。从活动发起到礼物寄出,一共7天时间,用洪源的话来说就是,“如梦如幻的一个星期,令人兴奋激动的一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共同回顾这温暖的一周。
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河尾滩边防连官兵在巡逻途中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扫描二维码,观看人民陆军公众号网络视频《生命禁区,传来一首壮美的歌》。牛德龙摄
●春节前夕,北大清华校友为河尾滩边防连的战士们寄去一份新春礼物
情暖喀喇昆仑:一场漫长的爱心传递
■无心
1.缘起
一切,缘起于一次朴素的感动、一个儿时的记忆、一句深藏记忆40多年却无以表达的谢意。
关小众,北京大学1984级哲学系校友。一次在北大“五四操场”校友群里,说到记忆中的美味,她说起儿时曾去广西驻军参观,后来确认是驻柳州某部队。那天,官兵们招待她们吃了一顿饭,记忆中太美味了,吃得太好了,“我当时一路都想着,军队待遇真高啊。”
“群主”洪源是北京大学81级经济系校友,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当过几年兵的他,立刻纠正关小众:“根据当时的情况,部队的伙食标准不高,且煤火费都从这里出,官兵们辛辛苦苦养点猪、种点菜改善生活。部队把最好的肉蛋菜从‘牙缝里’节省出来,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招待你们,没准当月余下的日子就要清汤寡水了。多好的人啊,多好的部队!”
关小众忙表示,如果不是有人说出来,她还真以为战士们一直吃得那么好呢……
而这,正是关小众和洪源共同发起这场跨越万水千山的致敬和感谢的最初缘起。
关于关小众这段儿时的记忆,在北大“五四操场”校友群里被讨论了好一段时间。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这种陈年往事中的关怀和感念、付出和回馈,是一种特殊的血脉相连,是自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光荣传统。牢不可破的军民鱼水情,从来就是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之间彼此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最好描述。
2.倡议
1月3日19时07分,洪源在朋友圈转发了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生命禁区,传来一首壮美的歌》。新年第一天,在祖国的最西端海拔5418米的巡逻路上,驻守在喀喇昆仑山的河尾滩边防连战士们一起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听到战士们的歌声,笔者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正如公众号文章中所说:“这是边防军人强军的歌声,这是奉献的歌声,这是青春的歌声”。边防连的战士们就是在这寸草不生的高原、喀喇昆仑山的“高海拔处”,承受着高寒缺氧带来的种种不可逆的生命透支,日夜巡逻守卫着祖国边防线。
关小众还为边防官兵写了一封《慰问信》。她在信中说:“看到视频后,我立刻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必须以实际行动对边防官兵表达敬意。”随后,关小众在朋友圈给洪源留言:“给边防官兵寄礼物是否可行?帮问问!”于是洪源多方联系上了《人民陆军》编辑部,得到了肯定答复。

北大“五四操场”校友群截图。
1月3日20时许,关小众和洪源在北大“五四操场”校友群提出倡议:“刚才读了边防军人的报道,被那些年轻的军人深深感动。我有个想法,我们给官兵们送去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注他们、为他们鼓劲。我与群主洪源沟通后,决定以本群名义做一点事情,以表示本群对边防战士的尊敬……愿意参与这次活动的群友,每人以‘发红包’形式向群主转发200元。”
她随后又补充道:“这次活动筹措的资金,全部用于购买战士们最能用得上的小物品,并由《人民陆军》编辑部转交部队。欢迎多出资,如遇困难,不足200亦可。作为共同发起人,我和群主各出400,以示诚心。”
洪源立即发言:“我赞成,一并出资,希望小小礼物在春节前送到边防战士手中。《人民陆军》编辑部一位主任将帮助我们联系部队。”
至此,这场向边防军人致敬的传递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