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连队军械师为啥敢挑战军队重大科研难题?
“科研创新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有问题就有研究的方向,敢试验就有成功的希望”
“当时我要是松把劲儿,这个项目可能就夭折了!”
回首10年科研攻关路,焦锋利感受最深的是:“科研创新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有问题就有研究的方向,敢试验就有成功的希望。”
焦锋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失败后付出的坚持最多。等他读完研回到部队,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发出全新的校靶系统模型时,却在成果转化中遇到了拦路虎:生产一款高精度零部件竟然需要上百万元经费。由于单位资质有限,只能申请到一小部分经费,剩下的钱怎么办?
上级给不够,自己掏不起,看着“窟窿”堵不上,一般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可焦锋利没有放弃,他思来想去找到了办法,走军民融合之路,邀请企业出资共同参与研发。他走访驻地、北京、西安等数十家企业,终于与其中一家达成了合作协议。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经过多年努力,当耗资不菲的零部件组装起来后,一试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效果竟然还不如传统校靶好!眼看投资的经费打了水漂,合作企业觉得这是个无底洞,停止生产打起了退堂鼓。不少人也开始冷言冷语:一个基层军械师挑战军队重大科研难题,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攻关失败最“磨人”。那段时间,焦锋利也慌了神。关键时刻,部队领导站了出来。“这个攻关课题事关部队战斗力建设,‘砸锅卖铁’也要支持!”旅党委不仅为焦锋利专门开设工作室,还在质控室设置研发席,让他可以随时调阅查询直升机装备资料,并让机务营骨干配合他进行日常实地试验。与此同时,旅里还积极为他争取科研经费。
面对鼓励,焦锋利冷静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焦锋利坚信,有问题就肯定会有办法!他反复研究发现,问题出在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精度不达标上。
一天晚饭后,他路过驻地后面的街道,无意间发现,很多小作坊的生产工艺并不比自动化流水线的差。他多方打听,找到了一个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用了几个月时间,将这个零部件拆分成24个小配件,利用下班时间找老师傅一个一个生产,终于达到精度,成功生产出了样机。一组装,效果令人惊喜:无论是校靶效率,还是校靶准确度,都比传统模式提高了好几倍。
初战告捷,让焦锋利备受鼓舞。轻装上阵后,他更不断给自己加压:有时为了找到一种方法,他在直升机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资料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焦锋利妻子总说他搞研究都魔怔了。一次逛公园,给女儿拍照的工夫,妻子转过头就看不见焦锋利了。电话打不通,公园不见人,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竟然“丢了”!
原地等了很久,妻子和女儿才看到焦锋利手里拿着个玩具,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拉着她们就往回走。原来,受儿童玩具某部分结构的启发,焦锋利突然有了攻关的灵感。经过努力,他终于攻克某关键问题,在有效提高校靶机精度的同时,还简化了操作方式。
“基层科研这难那难,我觉得,只要有了永不言败的精神,再难的问题也能攻克!”成果问世后,焦锋利每次跟大家谈体会,都会讲这句话。他说,很多基层官兵总觉得重大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离自己很遥远,我就想告诉他们,科技创新与每一名官兵息息相关,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