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一篇文:发展经济,平衡生态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习近平来到正定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改变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现状,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在他的倡导下,正定在河北率先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试点村子当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省内外参观者不断。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1984年2月,习近平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经济。他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模式和旅游业的重大“转型”战略,让在场干部耳目一新。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习近平还非常关注生态问题:“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他在两河滩以林还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果树,使荒滩变宝滩;他在塔元庄村设计生态立体农业,既取得经济效益又获得生态效益,造福至今。

1984年6月17日,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不到一年,《人民日报》就以较大篇幅报道了正定经济的新变化。这也是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