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谈心”为何难“交心”?
“肺腑之言”不能搞“非对称”
典型事例:“这个兵不好带,谈了好多次,就是闭口不说。”某旅一连下士小方家里条件不好,性格内向,不善交流,跟战友关系一度紧张。为了打开他的心扉,班长排长轮番谈心,结果收效甚微。
营长尹东知道后,决定过去交交心。一个周末的晚上,他把小方请到宿舍,闲聊家长里短。与别人不一样的是,尹东不是先问小方家中情况,而是主动先交自己的“底”,请他看家庭相册,讲起照片背后的故事。当听到营长家里几年前还住着土坯房、上大学时干3份兼职挣学费的往事,小方眼中充满了情感认同,主动掏起了心窝子。
尹东送给小方一句话:“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出路,一切在于自我。”从那以后,小方慢慢开朗起来,工作也很快有了起色,如今他当上了班长,晋升为二级操作号手。
小方为啥只对尹东能吐露心声?很多人颇为不解,小方坦率地说:“别人来谈心,上来就问这问那一连串提问,让我有种被审问的感觉,营长先讲自己的故事,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他先对我掏心窝子,我哪能不坦诚相见。”
记者感言:谈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哲学。谈心与谈话,一字之差,效果迥异,差就差在一个“心”字。有的带兵人“重谈话轻交心”,机械的问答、冰冷的对话,就像在复述操作口令,只想听战士说“肺腑之言”,自己却不主动“敞开心扉”,这种“非对称”交流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甚至会被战士误解成“玩心眼儿”。只有用真心换真心,才能让战士讲真话动真情,官兵之间、兵兵之间也才会成为以心相交的朋友和以命相交的战友。
■第四问:“爱我”为何难“开口”?
解难扶困还需尊重隐私
典型事例:在某旅采访,听说三连有一条“特别规定”:为官兵解难扶困,不得涉及个人隐私。
为啥定这个规定?连队干部谈起一段“教训”。有一次,一名老士官闯进连长房间,气呼呼地说:“我的事情,你们以后别管了,我丢不起那人。”
当时,连长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事情原委。这名老士官结婚好几年,一直没有孩子。刚开始以为是与妻子聚少离多造成的,连队专门让他“算着日子”休假。后来,他发现自己患了“难言之隐”。
连队干部知道这个情况后,一边宽慰老士官,一边悄悄帮他联系医院进行检查,还托人四处寻医问药。老士官很是感激,但也有些难为情,专门找到连队干部要求帮他保守“小秘密”。半年多后,老士官夫妻俩身体经过调理,终于有了爱情的结晶。
一次上级调研座谈,连队干部梳理“暖兵事”,不经意间透露了老士官的“秘密”,很快就传遍全连。老士官感觉自尊心遭到莫大伤害,气得满脸通红:“让我这张脸往哪搁?”
后来,连队干部虽然主动找到他道了歉,但他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本来还可以多干几年,可等到第二年便选择了退伍回家。这件事后,战士对干部骨干一度产生“信任危机”。费了很大劲连队才挽回战士的信任,出台的“特殊规定”也一直沿用至今。
记者感言:解难本是送“真爱”,弄巧反拙就成了“伤害”。近年来,部队上下注重为官兵扶困解难,做了大量工作,也赢得官兵纷纷点赞。但有的单位为了凸显成绩,却忽略了尊重和保护官兵隐私,影响了官兵关系。带兵人既要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所急,更要顾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于细微处多用心,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让好动机得到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