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你的行李箱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段占峰 蔡婉芃 赵雷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11-04 02:05

有一种爱,叫做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你的行李箱。对离开父母庇护、走进军营加钢淬火的新兵们来说,离家时的行囊,装着太多亲人的牵挂和嘱托。如今,新兵入伍已一月有余,想家的情愫正萦绕在心头。我们走进北部战区陆军的几支部队,听新兵讲讲家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品品家的味道。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大大的背囊,装得下物品,装不尽家的牵挂和期待。资料图片

新兵行囊,装着一个“家”

■段占峰 蔡婉芃 赵雷

一枚纪念章

传承家国情

“我叫田梦楠,来自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美誉的山西晋城,今年20岁……”新兵交流会上,第一个上台发言的田梦楠小心翼翼地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精美的小木盒。

打开木盒的一瞬间,所有人的视线都凝固了:那是一枚解放勋章,虽然五角星的色调早已被岁月磨蚀,但依然那么引人注目。

在新训骨干和新兵战友们期许的眼神中,田梦楠关于一枚勋章、三代家国情的故事开讲了——

1945年冬,田梦楠的爷爷田求和20岁,光荣入伍。他在攻打昌图、解放彰武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又参加了1948年10月的锦州战役。当时,作为尖刀班班长的田求和带领战友,一路冲锋向城内挺进,却被一座暗堡的强大火力网封住了道路。为了不耽误大部队的进攻,田求和忍着被子弹射穿左腿的剧痛,利用地形向暗堡匍匐过去,最终用两枚手榴弹炸毁了敌堡,彻底扫除了前进的障碍。他也因在此役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解放勋章。

转业后,田求和将大部分的奖章和证书都捐献给了驻地战役纪念馆,唯独对这枚解放勋章无法割舍。他将其视如珍宝般放在床头柜里,想部队了,就拿出来看两眼;想战友了,又拿出来摸几下。

1971年冬,田梦楠的父亲田永龙入伍时,田求和将这枚军功章交到了儿子的手里,其中深意不言自明。服役期间,田永龙不负父望,接连在练兵场上拔得头筹,荣立三等功。

这枚军功章传到自己手上的情景,田梦楠至今记忆犹新。离家的前夜,爷爷穿着当年泛白的解放军军装,爸爸穿着发旧的“71式”军装,郑重其事地把军功章递交到自己手上。93岁高龄的爷爷对田梦楠说:“娃呀,革命不分男女,只要肯吃苦,一样可以建功军营。记住,有第一就争!”那一刻,田梦楠感到无比的神圣。她知道,自己接过的不仅是父辈曾经的荣耀,更是这个家浓得化不开的军旅情结。

爷爷的话,让田梦楠充满十足的勇气,更有着坚定的信念。一次次突破体能的极限挑战,一次次泥潭草地里的摸爬滚打,每每感觉吃不消的时候,躺在木盒里的那枚勋章就成了田梦楠的“能量加油站”,瞬间让她满血复活。

小小银秒表

接力精武梦

“班长,用这块表帮我掐时间吧!”3公里考核在即,新兵余彬再次摸出那块泛着银光的秒表。秒表的正面没有闪烁的电子数字,只有两个大小不一、带着指针的白色表盘。虽然款式有些落伍,但表身却光亮如新,好似镜面。

接过秒表,新兵班长赵睿的手上沉甸甸的,心里也踏实得很。因为他明白:这次考核,余彬肯定又能刷新纪录。

别看银秒表个头小,岁数可不小,比19岁的余彬大了近一倍。算上余彬,秒表已前后历经了三任主人。

秒表最初的主人叫王旭,是余彬父亲余前养的老班长。瘦小的王旭刚入伍时,体能训练总跟不上趟。为了不给连队拖后腿,不服输的他每天都坚持强化训练。可是,没有秒表计时,王旭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进步了没有,进步的幅度有多大。就连做梦,他都想拥有一块自己的秒表。

就这样,王旭一边天天练着体能,一边月月攒着津贴。“吊车尾”的帽子很快就摘掉了,但“秒表梦”却在一年多后才实现。王旭咬牙买了当时最高档的“钻石牌”机械秒表——不锈钢的机身,拨动发条的设计,误差更是低于百分之一秒。

这稀罕物一带回连队,立即引来战友们的围观。大家你摸摸,我按按,都喜欢得舍不得撒手。“秒表再好,也是为了提高咱连的体能成绩,以后这表大伙一起用。”王旭当众宣布。没想到,一块秒表还真调动起了大家的训练热情。一时间,连队的体能成绩突飞猛进。

1990年12月,年满20岁的余前养迎着冬雪来到部队,分到了王旭班里。那时的王旭早已成为团里响当当的训练尖兵,而身体偏弱的余前养则和初到军营的王旭一样屡受挫折。王旭除了耐心地向余前养传授训练技巧之外,还把自己的老秒表交给他,让他每天去记录自己的成绩。从此,秒表的滴答声,便一路伴随着余前养向前冲锋的脚步。王旭退伍时,这块秒表更成了俩人战友情的永恒纪念。

今年8月,余前养把秒表交给自己即将当兵的儿子余彬的时候,动情地讲述了它的故事。最后,他用命令的口吻说道:“余彬,你绝不能辜负了这块秒表,一定要拼尽全力当一名精兵!这个任务,你能不能完成?!”“保证完成任务!”余彬坚定的回答,让父亲激动得眼中泪光闪烁。

十六字家训

点亮军旅路

“我家的家训传到我这一辈,‘年龄’早超过了两百岁。小的时候,常听曾祖父讲,这条家训就是我们老葛家的‘根’。丢了‘根’,人就走不远,家也难兴旺……”新兵营俱乐部内,一场名为“抒家国情怀,立报国壮志”的演讲比赛正在进行。葛刚娓娓道来的家训故事,令人屏息凝神。

葛刚出生在浙江金华虎鹿镇的一个大家族,但葛氏的祖先原本生活在福建沿海的葛兴村。1840年夏,英国战船用炮火轰开中国国门,途经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葛兴村少壮组建起义勇队,奋起反抗侵略者。但由于双方实力太过悬殊,最终葛兴村被付之一炬。战败之后,葛刚的祖先葛大海流落至浙江虎鹿镇。虽身无一物,但靠着家中那句十六字家训,葛家的种子开始在这片新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孝亲敬祖,竭诚尽忠,肩担道义,胸怀家国。”十六字家训微字大义、内涵深远,激励葛家人英雄辈出:1911年,葛天硕任辛亥革命江浙起义军某部连长,后参加北伐战争,身负重伤;1937年,葛洪涛作为国民党八十七师五团某班长,随部参加抗日淞沪会战,不幸壮烈牺牲……

葛刚的曾祖父叫做葛恒瑞。1950年,他任志愿军第42军337团排长,并随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次年2月,于横城地区,葛恒瑞所在部队向北进的“联合国军”发起反击。在敌人极其猛烈的地空火力强攻下,葛恒瑞率领全排战士始终坚守阵地,寸土不退。在总攻的冲锋号吹起之后,葛恒瑞手握刺刀冲进敌群。奋力厮杀中,一枚子弹射穿了葛恒瑞右腿腿骨。由于失血过多,葛恒瑞眼前一片模糊。就在昏迷倒地的瞬间,他拼尽全力掷出刺刀,洞穿了一个敌人的胸膛。

等待葛恒瑞的,只有截肢。伤口痊愈后,组织上本已给他优待分配,可他却选择了回家务农。

从小,葛刚就爱听曾祖父讲故事。那十六字家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太多葛家人重孝悌、怀家国的人和事。它们在不知不觉间化作种子,深深地埋在了葛刚心间。

今年9月,葛刚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军旅路,更为家训添加了新的注解。如今,新训刚过去一个多月,葛刚已经成了新兵营里名声响亮的训练“小老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