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创”遇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怎样改变个人命运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葛青 孟超 赵东元 等责任编辑:乔梦
2018-11-03 02:11

“母机”提供者

“一条拥有100多人的传统生产线,一天150吨钢材的制孔、锯切、转运、焊接量,使用智能化生产线,只需要2至4人就能完成。”

“机器换人”令人震撼!李广君所在企业研发推出的智能无人化自动生产线,获国家发明专利,山东省将他确定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领军人物之一。

这一切来之不易。

2013年,国内外光伏产业爆炸式增长,多头排式钻床成了“抢手货”。李广君深知自家生产的设备还存在一些不足,便怀揣专利证书到省城求助,没想到屡屡碰壁,人家看不上小微企业。

李广君不死心。一家不行再换一家,他来到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误打误撞闯进了院党委书记仇道滨的办公室。李广君说明来意后,仇书记当即把他介绍给负责机电智能装备研发教学的冯显英教授。李广君对机械制造的发展设想与冯教授的研究课题不谋而合,一个星期后,冯教授带领团队如约而至。紧接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专家教授们也成了李广君的座上宾。短短半年时间,由10多位院士、博士生导师为首席技术官的研发团队,成为金博利达研究院的常客。如今,李广君还在行业内率先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2017年3月,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颁发的一份聘书送到李广君手中:李广君被聘请担任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那一刻,李广君热泪盈眶。

当军工企业采购使用上他们生产的智能无人化自动生产线后,有人替李广君打抱不平:“你应该直接与军方签单,避开中间环节!”李广君听后笑了:“军民融合就像一座大建筑,有四梁八柱的架屋者,也有勾边抹缝的泥瓦匠。”

李广君说,作为“母机”提供者,他和同事们愿意当为军民融合大厦勾边抹缝的“泥瓦匠”。

【采编札记】

不可替代 大有可为

■解放军报记者 董强

如果不是追溯当代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史,也许很少有人再提起章华妹:40年前,还只是十八九岁小姑娘的她整天提心吊胆地摆摊,卖一些廉价小商品。风吹日晒雨淋,章华妹不怕苦,怕的是被抓。

回望来路,不少官兵心潮起伏。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二年,中央允许个体经济发展。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营业执照,开始走南闯北进货。她不知道,这张执照成了改革开放一个特殊的时代印记——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东方风来满眼春。40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敢闯敢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数据统计显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这个形象的“五六七八九”,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我们国内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风物长宜放眼量。10月24日,全国工商联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至少有樊建川、柳传志、任正非三位军旅出身的企业家入选。许多刚刚退役的转业复退军人为之振奋不已,前辈们用探索实践证明,民营经济藏龙卧虎,同样是人才济济、干事创业的风水宝地。

不畏浮云遮望眼。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就是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用军民融合的眼光观察,干民营经济很光荣,当民企人有奔头。置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由衷感到:转业复退军人就业创业,民营经济大有可为;军民融合战略落地实施,民营经济不可或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民营企业恰逢其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