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中他们倔强守望,胸怀一个绿色梦想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钱晓虎 武元晋 杨建荣 等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0-15 03:14

潜心护绿,让无人区变成聚宝盆

汽车沿着库布其沙漠里的109国道,一路向西。

小吃店、超市、农家乐的招牌不时闪过。在不少农家院落里,还能看见颜色鲜艳的越野车等待租赁。

治沙与治穷并举,正让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外迁村民回归故里。

“被风沙赶走的父母亲,念念不忘的始终是这片乡土。”回到幼时的故乡,老兵王保虎眼里涌动着幸福的泪花。

2012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王保虎就向人武部申请,自愿在自家牧场植树。

短短几年间,他家原本已经完全沙化的牧场,又重现生机:满眼的绿色,成群的牛羊,绿油油的庄稼。父母向往的生活不仅回来了,而且比过去更好。沙地种上树,父母担任护林员,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无人区,正变成勤劳致富的聚宝盆。”治沙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人武部官兵没有停歇,继续带领乡亲们向沙漠要效益、奔小康。

近20年间,王中强领着官兵在“万亩林”生态基地里种树、种庄稼、种蔬菜、种药材,并用形成的“植物链”来饲养牛羊鸡鸭,养殖动物30余种1500多只。周边的农牧民,瞅着这一“种养殖混合模式”又环保又经济,络绎不绝前来取经,纷纷加入“治沙致富”的大军。

沙漠种沙柳,沙柳养绿地,绿地变良田,良田种饲草,饲草搞养殖,养殖变资金,资金再投入……良性循环的治沙模式,让昔日沉寂之地渐渐热闹起来。

民兵乌日更达赖,得到人武部的帮助后,在自家的草场开始种植沙柳,经过10余年的发展,现已拥有林地3万余亩,养殖牛羊数百头。如今,靠绿色理念致富的他,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沙漠里种下一棵树,就是种下了希望。”如今,已经退休的王中强,仍然每天都要去“万亩林”走一圈。他对牧民说,自己是库布其沙漠走出来的苦孩子,顶着库布其沙漠的风沙长大,咱们只要肯吃苦、爱动脑筋,就一定能走向富庶。

在杭锦旗,靠植树致富的牧民越来越多,当地牧民每户每年都能从植树中获得数万元收益,家家户户安上了风力发电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小康”生活真的来了。

黄沙,如今在这里已失去了兴风作浪的气势。今天的库布其,俨然已是各类野生动物、鸟类的新家园,森林覆盖率15.7%、植被覆盖率53%,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样本”。

挺立在风沙中的绿林,不择环境、深扎土地,像极了那一个个耕守在沙漠深处坚毅的背影。

从惧怕沙漠到亲近沙漠,从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库布其治沙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一个个身影仍在坚守。

10年间,有170余批次的团队来到“万亩林”生态基地参观,数万中小学生参与到造林治沙的行列中来。一个个治沙故事、一片片绿意生机,在这片沙海顽强扎根,播种下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新希望。

图①:当年的王中强;图②:王中强眼中的库布其“绿海”;图③:植树治沙的艰难岁月。照片由本人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