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治沙,从“五棵树”到“万亩林”
“一定要把南移的沙漠拦腰斩断。”
20多年前,刚刚就任杭锦旗人武部部长的王中强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定下决心——“把这事干成,就算没白活这一遭。”
生在沙漠、长在沙漠的王中强知道,沙漠里难有植物,但并不是没有植物,有些沙生植物在沙漠中照样可以存活。沙漠是流动的,它能来就能走,只要能把沙生植物连成片,就能把流动的沙漠“固定”,慢慢逼退沙漠。
立下这个誓言的当年春天,王中强带领杭锦旗人武部全体官兵和职工,背着帐篷,毅然走进沙漠,开始了他们的造林行动。
24个人,整整48天,他们吃住在沙漠里。
汽车进不去,树苗只能靠人肩扛,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难。
黄沙灌满了头发,他们就把头发剃光;嘴唇干裂了,他们涂点唇膏;沙漠紫外线辐射强,人人脸上脱了几层皮……
栽一棵树,只有深挖1米以上,才能见到湿土层。他们肩扛沙柳苗、身背水箱,一边种树一边浇水,用艰辛和汗水栽下一棵棵希望之树。
然而,现实太残酷了。一场风沙过后,辛苦一年的心血荡然无存,不少职工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倔强的王中强像一匹吃苦耐劳的马一样,耕耘着这片先人放牧的草场,死死守护库布其。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空酒瓶“插绿赏花”中得到启示,找来空矿泉水瓶,灌满水后插上5棵胡杨树苗埋进沙里。几个星期过后,奇迹终于出现了,树苗长出了根须,这5棵树在“死亡之海”扎下了根。
翌年春天,王中强带领官兵用这种方法栽种了4000棵胡杨苗,经过一年的精心呵护,竟然成活了85%,王中强和战友们高兴极了。
他们爬上高处,极目望着这片绿色,不禁感慨:“就跟做梦似的!”
打那以后,王中强更加坚定了他的造林治沙之路,而“五棵树”也成为人武部官兵进军沙漠的精神象征——
每年进驻大漠植树造林,军分区都要在这里召开动员大会;专武干部任职第一课设在这里,民兵整组和开训动员设在这里;执行重大任务,官兵们都要从这里宣誓出发……
20多年间,王中强带领官兵们探索出“固身削顶”“撵沙腾地”“乔灌草齐拉法”等10余种治沙绿化方法,发明了“容器植树法”“秋埋春露法”“模拟飞播法”等栽种方法,精选了沙柳、沙棘等10多个适合沙漠栽种的树种,在全旗推广,苗木成活率很高。
树种活了!远离故土的人们回家了!在王中强的建议下,人武部又将一份无偿支援树种的“承诺书”贴到乡政府门口——“齐心协力来治沙,我出树苗你来栽。”
上世纪90年代,王中强开始带着乡亲们治沙种树,一排排小树苗“嗖嗖”往高蹿,老兵的腰却慢慢佝偻了。有一天,王中强一头跌倒在工地上,大口大口往外喷血。
乡亲们心疼地说:“老王,这是撅着了。”
“撅着了”的王中强却一天也不愿歇着,养好了病,他又开始栽树。谁要是想动他一棵树,他跟人拼老命的心思都有。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整个杭锦旗掀起一股股“绿色浪潮”,“政府林”“企业林”“学生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茫茫沙海。
如今,人武部在沙漠南沿建起了占地7.6万亩的“万亩林”生态基地。这条“绿色飘带”始终以每年200亩的速度,涂染着荒漠,逼退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