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保障的国家级探索实践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胡永攀 吴臣勇 李庆章责任编辑:杨帆
2018-10-13 03:31

3.偶然发现的“量身定做”,航空技术缘何实现高寒应用

民用新技术的军事转换

一个西瓜大小的圆鼓形机器,输出功率竟然能达到100千瓦?还能够保障约800平方米高原住宿供暖、供电需求?

没错!

5月19日至26日,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功举办。当时,“高原高寒地区应急宿营保障系统”一亮相,立即引起现场军民的浓厚兴趣。

这款多功能折叠房屋,能够快速展收,还能供热、供电、供氧,是一种特别适合高原高寒地区应急保障使用的新型装备。整个集成系统看似体积庞大,其能源供给却只用了那个西瓜大小的圆鼓形机器。

“这是微小型燃气轮机,别看个头小,输出功率却是同体积柴油发动机的3到4倍。”展览现场,中科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谭春青充满激情地向大家介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这家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安徽省巢湖经济开发区共同成立的高科技公司,是国内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生产的“排头兵”,其微小型燃气轮机具有功率密度高、低温性能好、可靠性高的突出优势,目前主要用在航空领域。

航空技术缘何实现高寒应用?知情人说,这是一次偶然发现的“量身定做”。

众所周知,高原高寒地区应急宿营保障是灾害救援与后勤保障的迫切需求,高效可靠的热电联供系统更是提升保障效能亟待突破的一项关键技术难题。

需求在找技术,技术也在对接需求。一次交流会上,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科合肥微小型燃气轮机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人员,偶然“碰撞”在了一起,“聊”出了重大线索:“像这样受低温低氧环境影响较小,既能产生热量、又能产生动力,而且热量多动力少的装置,简直就是为高原高寒地区应急宿营保障量身定做的!”

双方一拍即合,瞬间迸发灵感火花。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快速响应,联合万华节能、新兴重工、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攻关小组,相继攻克了微小燃气轮机热电联供、折叠房屋大空间扩展与高效保温、分子筛强吸附实时制氧与弥散供氧等关键技术,在最短时间内试制出“高原高寒地区应急宿营保障系统”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良好。

权威人士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将微小型燃气轮机用于应急宿营热电联供保障,更是民用尖端科技植根于军事后勤保障的肥沃土壤开出的一朵艳丽之花,结出的一枚甘甜之果。

偶然中有必然。军民融合的广阔领域,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提高偶然向必然转化的几率,就能缩短偶然向必然迈进的距离。研究中心成员强烈感悟到:在与官兵和群众密切相关的军事后勤和应急救援领域,科技军民融合同样大有作为。

4.从军民融合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再发力的启示

军事大后勤的和平效能

今年8月,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寿光等地出现大面积严重洪涝灾害,大片的蔬菜泡在水里,村民们心急如焚。灾区从河北、江苏、天津等地紧急调用30多台(套)机动式大流量远程输水系统,其中21套系统由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兴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

关键时刻关键场合能够再一次作贡献,研究中心全体成员由衷为之自豪和骄傲。

这一大型装备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完成,研发过程充分借鉴和利用了密闭输送控制、软管收卷、水力布站及运行调度等军用软质输油管线技术,并结合重大火灾救援和城市排涝应用需求,通过技术移植及型号扩展,缩短了研发周期。中心负责人介绍,其间通过开发系列民用产品,最大流量达每小时1300余立方米,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装备先进水平。2016年6月曾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之后陆续配备到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陕西、湖北等30多支消防部队。

立足重庆,面向全军全国,研究中心全体成员深感责任重大。渝新欧铁路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运输通道,重庆又是最早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之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军民融合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顺利实施,推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科技交流与合作,也让军民融合进入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譬如,“核电”与“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的又一代表性“名片”。

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同样大有可为。朝着这一目标奋进,中国军队贡献巨大,中国军人重任在肩。研究中心全体成员极目远眺,“中国制造”再发力给他们以深刻启示,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后勤,在国际合作中,军民融合后勤一定能够释放军事后勤的和平效能。

中欧班列开通初期,因沿线部分地区冬季极端严寒,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承运过程中极易损坏,铁路货运受到严重影响。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军队后勤保障专业技术优势,研制开发了“渝新欧大通道冬季运输专用保温集装箱”。这款保温集装箱创新性地利用国内西南地区—欧洲之间地域的自然温差,相变材料在热区融化蓄热、寒区凝结放热的独立控温方案,通过中国船级社和国外相关机构严格认证,最终实现冬季运营常态化,为中欧铁路大通道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依托军队院校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什么能够发挥如此巨大作用?研究中心全体成员用行动作出了回答:不忘服务军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以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