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长冯玮
红心向党,鹰飞万里不迷航
■马晓宇 本报特约记者 杨 进
入秋的巴蜀大地,细雨如丝。川西某空军机场,一架灰黑色涂装的运-20飞机从空中缓缓降落,平稳而精准。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长冯玮,带领机组成员完成了又一项训练任务。
1982年出生的冯玮,怀揣着蓝天梦想招飞入伍,从航校毕业后,成为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的飞行员。短短几年时间,刻苦好学的他迅速成长为某型轰炸机的机长、教员,在空军组织的轰炸考核任务中,冯玮表现优异,带领机组取得第二名。
飞上国产大飞机一直是冯玮的梦想。他早就关注运-20的研制进展,自购相关专业书籍展开研究,为驾驭国产大运蓄力。2015年,运-20飞机即将列装部队,在全空军范围内选拔优秀青年飞行员,冯玮立即请缨报名。“飞到哪哪就是我的家。当上飞行员的那一天,就选择了报效国家!”面试时,冯玮这样回答考官。
成为空军部队改装运-20飞机的“第一茬人”, 这给好学善思的冯玮提供了发挥才智的平台。运-20飞机采用了国际先进设计理念,涉及领航、通信、机械、机组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他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晚都有近3个小时的自习,利用各种时机向院校和工厂专家请教,还在改装团队中主动担负起多个课题研究的职责。
忠诚是飞行员一生修炼的课题,行动的笃定源自理论的清醒。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战区空军组织理论宣讲团,冯玮是其中唯一一名飞行员。
2017年,冯玮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今年初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一项项荣誉,冯玮在学习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话:“一颗红心永向党,鹰飞万里不迷航,党把国之重器交给了我,我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海军某潜艇支队372艇电工班技师陈祖军
不改初心,冲锋劲头比谁都足
■吴奔 唐思宇 本报特约记者 周启青
“本领差距是最危险的差距,素质短板是最致命的短板。”海军某潜艇支队372艇电工班技师陈祖军,入伍后来到海军潜艇学院学兵队,成了为潜艇的“心脏”——主电机服务的电工专业兵。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陈祖军身上那股冲锋的劲头谁也比不了。那年,支队接收新装备,专门安排教员上课。对缺乏基础的陈祖军来说,听课无异于听“天书”。但陈祖军下定决心,每天抱着专业书籍“啃”,不懂就问。3个月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天没亮就起床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祖军很快掌握了装备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实际运用。接装期间,验收专家点名叫他全程参与372艇检查验收。该艇列装后,上岗不到3个月,他就记下4本电工知识笔记,绘出60多张电工图纸,成为支队有名的电工“大拿”。
忠诚尽职,在危急时刻体现得更加明显。2014年春节,正在执行战备远航任务的372艇遭遇“水下断崖”,迅速掉深,主机舱的一根海水管路因压力陡增而断裂,海水不断向舱内喷射形成水雾,使整个舱室视距几乎为零。生死关头,陈祖军带领舱室2名同志果断封舱,经过3个小时的奋战恢复了潜艇潜航能力。
岗位连着使命,责任重于生命。一次,372艇参加全训考核,“电老虎”突然发起了脾气,一声巨响过后,值更人员告诉陈祖军,电阻异常增大,电流下降。“糟了,电池炸坏了!”陈祖军明白:如果不能及时让电流恢复正常,全训考核任务将中断。
正在工作的电池组产生的电压足以致命,况且此时的电池舱犹如火炉,汗湿后的绝缘服更可能会引发触电,此时进舱修理的风险可想而知。可陈祖军全然不顾,迅速穿好绝缘服,拿起电工包就往电池舱里钻。1个小时的生死时速中,“电老虎”被成功治服,供电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