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战场外卖”与“胶囊内镜”变奏曲
智能后勤:强大动能怎样有序释放
■中国国防报记者 方 帅
战场上也能送“外卖”?
6月14日,空军图文并茂地对此作出了肯定回答:当然可以!
原来,中部战区空军保障部在陕西某地组织了一次军民融合军需保障模式探索性演练,其中特别加入了无人机野战送餐、无人机投送被装等环节。据悉,顺丰公司研发的某型4轴旋翼无人机执行了送餐任务,担负投送被装任务的则是由飞瑞航空科技公司的某型无人直升机承担。值得一提的是,投放结果与先期投放设置点偏差不到50米。
早在2017年10月,空军后勤部就与顺丰集团、中铁快运、中国邮政速递、德邦物流、京东物流5家地方物流领军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系统、整建制、全覆盖”推进后勤物流军民融合。
一位军事评论员说,人工智能无人机或将成为今后战场后勤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以顺丰这款4轴旋翼无人机为例,最大载重量可达8公斤,飞行距离可达15公里。按一份热餐500克来算,一次可最多输送16个战士的热食。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步兵连而言,只需要13架左右的该型无人机,就能完成补给供应任务。
无独有偶。
一款可以“吃”到肚子里的智能引导机器人,民用医疗已经广泛普及。其原理是受检者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
与火箭军某部官兵座谈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提问,今后的战场医学防护,又有多少类似人工智能装备能够派上用场、大显身手呢?
踏访基层部队,“战场外卖”与“胶囊内镜”的变奏曲,让人欢喜让人忧。
欢喜的是,智能化后勤装备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得到军营内外广泛认同。无人化运输车、无人机前送、战场救护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无人值守洗衣车、无人值守厨房、无人面包加工方舱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在我军基层部队研发、试用,其功能从传统的物资装卸搬运、战场伤员救治和运输补给等领域拓宽到核生化探测侦检、工程保障和自主加油等勤务领域,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复合拓展,使用空间也从地面“单一通道”发展为“水陆空”三管齐下。
忧虑的是,一方面地方已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因为军地之间坚冰、壁垒、门槛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并没有很好地通过“民参军”实现“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如同前些年科技大练兵之初走过一些弯路一样,人工智能在军事后勤保障领域“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弊端也应引起高度警惕和预先防范。
“机器人医生”“智能维修”“智能运输投送”“智能配餐”“远程会诊及手术”等技术,怎样进一步缩短从实验室迈向战场的距离?智能化战争背景下,后勤保障对象主要由智能化作战装备组成,积极适应智能化战争的制胜机理,就必须主动调整传统后勤保障的“供、救、运、修”职能。
怎样超前预想?如何聚焦前沿?显然,单靠军方力量已经远远不够,军民融合发展停留在浅层次上也绝对不行。智能后勤强大动能的有序释放,呼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有序推进。
④美军资深飞行员“落败”的警示意义
人机一体:寻找混合智能最佳路径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仲崇岭
“有了无人驾驶战车,驾驶员是不是就没用了?”9月12日,“跨越险阻-2018”陆上无人系统挑战赛过后,某合成旅组织官兵观看挑战赛视频,一位领导还专门为官兵们介绍了智能武器装备的强大功能。
然而,这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在让官兵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技术岗位官兵的担忧。
更大担忧还在后面。
讨论中,官兵们得知,2016年,在一次模拟空战中,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发的“阿尔法”智能软件操控F-15战机,击败了由资深飞行员驾驶的F-22战机,其原因就在于这款智能软件的反应速度是人类大脑反应速度的250倍!
“智能化战争已经无人化,士兵将来还有何用?”这不只是该旅的官兵担忧。近年来,伴随军民融合从初步发展向深度发展迈进,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井喷式“爆发”,可穿戴设备扎堆出现,智能机器人频频亮相,智能化人脸识别准确率超过肉眼。走访基层部队明显感到,伴随一些智能化装备的陆续列装,官兵们对人工智能武器装备既兴奋期待,又有一些难掩的落寞与惆怅。
“人工智能武器装备是什么?简单地说,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具备感知、决策和反馈能力,感知自身状态及战场环境变化,实时替人类完成中间过程的分析和决策,最终形成反馈,实施必要机动,完成侦察、作战、运输、警戒、通信、扫雷、打击等任务。”第80集团军某合成旅旅长张革强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某些方面比人“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根本上认清人工智能,那样的话就更难以扬长避短“战胜”它了。
大家关注前几天在上海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马云一番话更让技术岗位的官兵大有“醍醐灌顶”之感:汽车比人跑得快,不是因为模仿了双腿,动物有本能,机器有智能,但人类有智慧,这是一种改变智能思想的思想——智能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变智能的思想。
无人机操作手、四级军士长王建鑫对此深有感触,他以无人作战车辆为例介绍说,通过安装在车体上的照相机、GPS、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作为传感器不断对周围进行扫描,建立三维影像,不断对自身实施精确定位、识别周边各类物体,实施作战系统控制,形成一个集检测、定位、作战为一体的闭环系统,无人驾驶平台才能顺利走上战场,但这种无人驾驶平台并不能处理所有 “意外”,因而还不能完全脱离人的操控——“无人+有人”协同作战体系,才是无人作战平台走向战场的现有作战模式。
“人机一体”是不是意味着一种崭新智能——混合智能的诞生?官兵们越讨论越兴奋。大家倾向于认为,这种新型智能既不是单纯的机械智能,也不是单纯的人类智能,而是人类智能与机械智能的高度融合。
如果说新型智能是一棵树一只果,那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是给树和果提供充分养料和生长环境的土壤。
“人类以什么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方式打仗。”在基层部队采访发现,官兵们有两个共同期待:期待人工智能能够有效降低人员伤亡,期待人工智能有效提升部队战斗力。一位正在训练的新战士略显羞涩地表示,他希望能有一个朝夕相处的人工智能战友,相互之间可以“深度学习”。
⑤从全球第一本高中版人工智能教科书说起
当务之急:呼唤AI思维的科学确立
■解放军报记者 董 强
眼下,人工智能在军营方兴未艾。
基层官兵兴奋期待、落寞惆怅都是意料中的事情:没有兴奋期待,哪有创新创造?没有落寞惆怅,哪有奋起直追?
当我们“突如其来”面对这“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味的场景:
89年前,古田会议召开前夕,打下长汀的红四军战士们,曾面对一大堆缴获的罐头发愁——该怎么打开这些“铁皮家伙”?
前几年,一个关于“如何打开”的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基层官兵——解决“打开一张网”带来的问题,比当年打开铁皮罐头难多了。
而今,又一个“如何打开”的难题,再一次摆在我们这支军队面前——“打开人工智能”的密钥在哪里?
当年,毛主席曾问红军战士:站在黄洋界能看多远?红军战士说:能看到江西、湖南。毛主席却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站在这里能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
今天,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与考验,依然需要先辈们这种豪气干云的开阔视野和博大胸怀,共产党人穿越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通道正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支撑和保障。
当年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今天,习主席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说,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同样也会“赋能”我们这支军队。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首先要有“世界一流军队”的智慧和胆识。
我一位62岁的同事对人工智能兴趣盎然。他说,人工智能更多将成为增强人类能力的认知放大器,帮助人们做得更快、更好、成本更低。
实际上,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是人才,是人才培养。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从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获悉,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世纪中学一起,前不久出版了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高中版的教科书。
一份出自领英的《全球 AI 领域人才报告》显示,国内 70% 的 AI 人才集中于北京和上海,其中北京约占 34.1%,上海约占 33.7%。
实践证明,人工智能走进军营改变军营,不靠另起炉灶;军民深度融合,才是N种大猜想化为现实的最佳路径。
当务之急,呼唤AI思维的科学确立。
巧合的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AI恰好是汉语“爱”的拼写读音,对军队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以爱心掌控人工智能,带给这个世界的将是永久和平?
制图:刘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