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9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军营内外广泛关注。
去年7月8日,我国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绘制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伟蓝图,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已不再遥远。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其中提到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国防装备等的有力支撑,引导国防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
人工智能将给军营带来哪些新改变?
继《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的双重变奏》之后,我们组织深入采访,悉心调研,以激情畅想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人工智能如何改变军营进行了N种大猜想,现将成果奉献给大家。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人工智能改变军营的N种大猜想
——以国家战略视野观察一个新兴领域(下)
①从“思想钢印”到“机器人学三定律”
智慧政工:正确打开方式在哪里
■信用体系网课题组 王燕敏
“机器人能明辨是非吗?”
5月20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坛举办第129期活动,耶鲁大学生物伦理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管温德尔·瓦拉赫的主旨演讲,深深吸引了军营内外关注的目光。
伴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机器人商用已经不再新鲜,军事领域同样精彩纷呈。公开资料显示,韩国研发并开始使用的一款哨兵机器人,个头与3岁孩子相当,体重只有17公斤,却能不知疲倦地长时间站岗。而美国“杀人机器人”研究和应用世界领先,美国海军战舰上一种火炮系统可自主搜索并摧毁对方发射的炮弹。
问题在于,假如“杀人机器人”服从邪恶,成为非正义战争的“帮凶”呢?在人工智能与军事领域相互渗透、广泛耦合的大背景下,诸如此类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军政治工作顺应时代变迁的应有之义,当然还应包括怎样坚持和发扬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从前些年迎接互联网挑战到后来数字政工逐渐兴起,我军政治工作坚持走军民融合之路,扬长补短,取得令人鼓舞的显著成效。如今,各部队遍地开花的“智慧政工”系统融自主学习、自助考评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不关门”的政治课堂。然而,人工智能条件下,仅仅对“内”还远远不够,对“外”就是要发挥智慧政工的作战功能,以我方人工智能有效反制敌方人工智能,甚至从“精神”上“意志”上率先摧毁它。
放眼世界,伴随越来越多智能化武器系统投入战场,战场上的作战反应时间将越来越短,交战行动将空前激烈,并最终超出人类的理解和应对能力。置身高度智能化的战争场景,直接挑战是征服走向战争舞台的智能化武器装备,间接挑战是征服操作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幕后人。
科幻小说《三体》中一个情节耐人寻味。由面壁者比尔·希恩斯发明的“思想钢印机器”,给符合条件的人打上思想钢印,就彻底控制了这个人的思维方式。
由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同样发人深省: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如果存在伤害人类的危险,可以拒绝它提供的帮助;其次,机器人必须听从人类的命令,与前一条矛盾的情况除外;最后,在不违背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会保护自己。
从“思想钢印”到“机器人学三定律”,给人工智能时代的我军政治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在于找准智慧政工的正确打开方式。
过去的技术发展往往只是部分取代人类劳动,人工智能则更广泛甚至包括精神领域。我们根本无可选择,只有使用人工智能才能有效对抗人工智能。实践证明,这种使用只有把国防利益和军事利益充分考虑在内,真正纳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学轨道,才能确保人工智能自主可控,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政治工作作为特殊的作战单元,注定了必须以思想、心理为打击和控制目标,通过智能化方式手段,遵循思想认知规律进行思想“控制”和精神“软打击”。
可以预见,在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坐标上,我军政治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②反应速度“碾压”人脑之后的忧思
指挥员“庙算”:如何应对新式集群作战
■解放军报通讯员 王龙伟
一边是遮天蔽日、蜂拥而至的智能机器;另一边是惊慌失措、形单影只的人类战士……您想象过假如这一天真的来临吗?
军民融合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彻底改变战争景观。从微观到宏观,从量变到质变,一切似乎突如其来却又悄无声息。
譬如, “多吃少”的消耗战曾是传统战场制胜的不二法则。伴随隐形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相继登场,消耗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始料未及的是,传感技术、仿生技术、微型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的长足发展,却又让集群式作战构想再一次受到各国军方高度重视。
“一架先进战斗机的价格可以购买数百架无人机!”“一架高性能无人机一次能挂16枚导弹。”武警雪豹突击队一位指挥员用两组看似简单的数字交换,生动呈现出了新式集群作战的四大优势之一:成本低廉、数量庞大。
集中部署成百上千个智能作战机器人,从多个方向对目标实施集中打击,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在某特战部队官兵讨论交流中,新式集群作战另外三大优势得以清晰展示:单个平台小型化,战场生存能力大幅提升;去中心化,个体损失不影响整体功能;可实施饱和攻击,瘫痪敌人防御体系。
其实,一位老兵对此早就预见。
2009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第六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机器人战争》赫然在列。作者就是时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的路秀儒。书籍封面上一行引题意味深长:2020年的战争。当年采访路秀儒的一位战友说,一支“无人”的新概念部队多年来一直撞击着路秀儒的胸膛,让他高度关注军事变革中美军的三个表现形态:现实中的美军、规划中的美军和观念形态的美军。
就在一年前,美国密苏里大学地理空间情报中心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印证了路秀儒的“庙算”:该中心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研发了一种算法模型,能够在42分钟内搜索并识别出他国近9万平方公里内的导弹发射场,速度比人类分析师快85倍,准确率达到专家级影像分析师水平。
可见,人工智能的反应速度已经完全“碾压”人脑。
从中东某国利用某型无人机打击恐怖分子的视频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田”字形准心对动静目标的追踪、攻击。据悉,该型无人机服役期间发动攻击并打出上千枚导弹,摧毁了数百个目标,命中率高达95%以上。
可见,人工智能的精确打击似乎让传统的观念和战术少了许多用武之地。
《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怎样“多算胜,少算不胜”?人工智能不是另起炉灶,军民深度融合才是真正的胜算之道。
“智能化增强的是人类智力,是人脑主导的‘体力增强’‘感知力增强’和‘智力增强’。”军委机关一位将军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表示,用国家战略视野观察智能化战争,指挥员的“升级换代”更要快于武器装备的“更新迭代”。
如果你用的是长矛,我拿的是火枪;你用的是火枪,我操控的是无人机;你用眼睛“十”字瞄准,我用“田”字智能锁定,那么战争胜负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集群作战”+“精确打击”+“快吃慢”+“灵吃笨”意味着,智能化战争对军民融合程度、对指挥员“庙算”精度要求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