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新时代,中国航天员的心愿只有一个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国利 梅常伟 余建斌 谷业凯责任编辑:张硕
2018-01-21 09:39

“哪有运气和奇迹!”面对任务,航天员永远在备战

神十任务结束后,王亚平返回地球才知道,短短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

太空授课是神十任务一大亮点。人在失重环境下连站稳都很难,如果还要开展授课、实验和拍摄,那比地面难出千百倍,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人乘组为此在地面进行了200多个小时的训练。

太空授课中的水球实验,王亚平做出的水球又圆又大,格外漂亮。看到王亚平持续往晃动的水球中注水,地面支持团队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当完美的水球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时,大家才醒悟过来,兴奋地说:“这丫头绝对做功课了,她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王亚平的确是做足了功课。在太空最难做的是水球实验,动作轻了重了、水量多了少了,都可能导致水膜破裂。每次在地面做实验失败后,王亚平都和队友们细查原因,不断尝试,找出窍门。

手控交会对接是难度极高的航天技术,被称为“太空穿针”,对航天员的心理稳定性以及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精准控制等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世界航天强国也难免数次失败。

为掌握“穿针”技术,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刘旺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训练中,刘旺坚持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还主动提出将手柄延迟设置从1秒内延长到2秒,提高操作控制难度。地面1500多次的训练,终于换来了太空中的一次成功。

“哪有运气和奇迹!”用15年等待“换来”15天太空之旅的张晓光说,航天员面对任务,永远是在选拔,永远是在备战。

“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北京航天城,空旷的模拟器楼,聚光灯下的邓清明一脸平静——20年来,他从未在聚光灯下出现过。

“我是航天员邓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20年来,我3次入选任务梯队,3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为了飞天做准备,我感到过枯燥,也烦过、累过,但没有放弃过。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邓清明声音不大,语气却十分坚定。

通过严格训练的21名航天员,全部有能力执行太空任务。但受任务密度和条件制约,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飞天,只能按照综评成绩排名确定人选。往往,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绩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零点几分。神七航天员选拔时,刘旺就差0.005分。

大多数航天员都当过“备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时翟志刚是“备份”,神六时他又一次与飞天擦肩而过,但他两次都站在战友身后,微笑着为他们出征壮行;神七任务选拔时,陈全仅以微小差距落选,他说:“我会努力当好‘备份’,让战友在天上飞得更高更踏实。”

神十一任务发射前一天,决定最终的飞天人选是景海鹏和陈冬,邓清明仍是“备份”。这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次,又一次止步于发射塔前。轮到邓清明发言时,他停顿了一会儿,转过身面向景海鹏,紧紧抱住他说:“海鹏,祝贺你!”景海鹏也饱含深情地说了句“谢谢你!”几分钟内,整个问天阁大厅寂静无声,在场的许多人都流了泪。

神舟十一号成功返回后,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对邓清明说:“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听到“共同”二字,邓清明激动地落泪。

2014年3月1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5名航天员的停航停训,被写入中国航天史册。

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是我国首批航天员,十几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准备出征”这一件事,一次次接受祖国挑选,一次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因为超过黄金飞行期,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为祖国出征太空,但他们仍像当年毫不犹豫参加选拔一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

抚摸着航天员纪念章,已年过半百的他们,还是难以忍住眼中的泪水。

他们的等待与飞天的辉煌一起,构成了中国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