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种编成、担负任务、岗位专业有差异——
互帮互进,点燃事业的“火”
“王海洋,成绩全优!”转隶到三营七连不到3个月,副班长王海洋就顺利通过了3个专业的考核。
王海洋的这份成绩来之不易。过去,王海洋是某海防团迫击炮专业的训练尖子。转隶后,他成为新型反坦克火箭操作手,一下子从“训练大拿”变成了“门外汉”。有些灰心丧气的王海洋甚至向连队干部表达了退伍的想法。
“合编之后要真正合力,需要每名官兵都在新岗位上焕发出战斗力!”三营营长李克南介绍说,从装步营转型为合成营后,火炮、装甲、工程等各种作战要素融入战斗编成,很多官兵都和王海洋一样经历着转型阵痛。
如何使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兵种的人员,在作战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方面加速融合,在战斗力建设上产生“1+1>2”的效果?三营发扬技术互助的传统,将专业技术骨干打破建制任教组训,安排技术尖子与转隶官兵结成互助对子,签订帮带协议书,帮助官兵突破兵种、岗位和专业的“壁垒”,燃旺建功军营的事业之“火”。
老班长廖伟烽主动和王海洋结成了技术互助对子。学习计算标尺、测定目标距离,掌握射击原理和实际操作……两个多月后,连队组织反坦克火箭实弹射击,王海洋三发三中。合成营专业杂、岗位多,为帮助新战友尽快实现“一专多能”,连队又加强了对王海洋的跟踪培养,帮助他掌握装甲车驾驶和高射机枪操作等技能。
这些天,三营又组织了一次专业技能考核,新转隶官兵的成绩都在良好以上。营里新组建的火力连科研攻关小组也传出喜讯:连队新配发的迫击炮射击系统与反坦克火箭筒微光夜视仪“嫁接”成功,有效提高了迫击炮夜间射击精准度。而这一成果背后的“功臣”——副连长马新和班长高阳,都是新转隶过来的。
生活基础、事业平台、工作环境有差异——
互爱互扶,融聚温暖的“家”
“关心转隶官兵,携手共同前进”“进了旅大门,就是一家人”……调整组建后的第一次驻训,三营的驻训点里随处可见一条条暖心的小标语。
行胜于言。每条标语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暖心的小故事——
“班长,请问蚊帐怎么挂?”面对上等兵贺畅的提问,班长杜仕一开始有点“蒙”。原来,贺畅转隶前所在的某海防团驻地蚊子少,从来没挂过蚊帐。于是,杜仕手把手教小贺挂蚊帐,怕他站岗时被蚊子叮咬,还热心为他买来驱蚊药水。
“新学校真是挺不错!”改革调整后不久,新学期开学了,三营12名转隶官兵子女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旅里不仅积极联系地方相关部门解决转隶官兵子女入学、家属随军等问题,还整修来队家属公寓,为因移防停止休假的官兵补办休假手续,建设好官兵的“后院、后路、后代”工程。
2017年7月,旅机关对转隶官兵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最大的顾虑是:到了新单位,环境陌生,担心成长进步受限。如何发挥“三大互助”优良传统,让转隶官兵感受到“家”的温暖?三营的做法是回应官兵最关切的问题、化解官兵最现实的顾虑、解决官兵最挠头的困难。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干部调整、立功受奖、骨干选取等问题上,对转隶官兵厚待一分、高看一眼。
支援保障连侦察班班长刘聚转隶到三营前,因训练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转隶后,恰逢连队遴选优秀士兵提干对象。“自己初来乍到,在新单位又没有工作实绩,能选上吗?”刘聚心里没底。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党小组推荐、民主测评、党支部研究……一系列程序走下来,连队公开公正推荐了他为提干对象。
爱兵爱到根本处,带兵带上成才路。“尊干爱兵模范连”指导员闫承林有本“知兵录”,详细记录着每名转隶官兵的生日、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连队为每名转隶官兵制作了一份“成长路线图”。
上等兵马建洲性格内向,转隶到连队后,班长张超超发现他干事沉稳且步枪射击成绩优秀,便推荐他担任狙击手。果然,马建洲不负众望,在旅里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中,他取得隐显目标射击和应用射击成绩两个优秀,成为连队官兵学习的新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