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新华社重走“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报道团队抵达贵州省晴隆县,探访抗战时期连接滇缅公路的滇黔公路上著名的标志——盘山公路“二十四道拐”。这是车队在“二十四道拐”的盘山公路上留下的影像(6月24日手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数十年来,外界都认为“二十四道拐”位于滇缅公路上。记者翻开当年的许多报刊、资料,都表示“二十四道拐”属于滇缅公路,在云南甚至是印度、缅甸境内。
而真正的“二十四道拐”不属于滇缅公路,而是静静沉睡在滇缅公路延伸到大后方的滇黔公路上,在贵州晴隆县的山谷里被遗忘数十年。
“县城里,三岁娃娃都知道它;全世界,各路专家学者、游客粉丝都在苦苦寻找它。”生长在晴隆县的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陈亚林说。
很长一段时间里,晴隆人自己也不了解“二十四道拐”的意义。“20年前,晴隆当地人说起‘二十四道拐’,都当成是家乡位置偏、交通不便利的象征。”国家行政学院院刊室原副主任郝春和回忆说。他1996年曾到晴隆考察扶贫,走过这段路。
郝春和告诉记者:“那时,晴隆县虽然已经把它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当地太贫困,不少群众吃不饱饭,地方主要任务是脱贫,顾不上‘二十四道拐’的开发、宣传。”
这场误读直到本世纪才逐渐廓清。2002年,二战史专家戈叔亚多年调查后得出结论:举世闻名的“二十四道拐”照片拍摄地点不在云南和境外,而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