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树梢杀手”武直-10,这是我的名片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作者:谭健 王通化责任编辑:康哲
2015-05-26 09:20

故事:让你了解真实的我

视角一:速度

陆军飞起来的速度有多快?这里按下的“快门”,锁定的是陆军转型的“大景深”。

暮春时节的赣北某机场,已有了夏天的味道。跑道上热浪袭人,直升机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震得耳朵嗡嗡作响。

从某新型直升机的座舱内钻出来,姚海忠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似乎很享受这里的空气、这里的味道、这里的声音。“当年,人民军队诞生在这片红土地上;今天,在这里,你能听到陆军振翅起飞的强烈脉动。”姚海忠的大嗓门里传递着一种兴奋。

姚海忠,总参陆航部某试飞大队大队长。作为15年前大队组建时首批抽调的试飞员之一,他庆幸自己赶上了陆航发展的井喷时代。

2000年,为了生产中国自己的专用武装直升机,总参决定组建试飞大队,一批全军优秀的陆航飞行精英汇聚到了一起。15年来,他们不仅放飞了一架接一架的武直-10,还承担了几乎所有国产军用直升机的出厂交付、科学试验和定型试飞任务。

这里,不仅是国防装备研发的一线,还是陆军飞起来的前哨。陆军飞起来的速度有多快?这里按下的“快门”,锁定的是陆军转型的“大景深”,每一个镜头都不可替代——

试飞的机型越来越多,交付部队的速度越来越快。仅去年一年,姚海忠和战友们就完成了5个机型的首飞和调整试飞。至今,姚海忠仍震撼于这样一幕场景:一夜醒来,机场跑道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即将交付部队的武直-10。“当年陆航只有那么几架进口武装直升机,到处长途机动跑龙套,如今这种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姚海忠由衷感叹。

循着演兵场上越来越多横空出世的国产直升机的身影,人们关注到我军编制序列中一个全新的词汇:“陆航旅”。这一力量结构的深刻变化,意味着陆军未来需要更多的直升机,意味着试飞大队的明天更加繁忙。

上高原、进高寒,试飞员转场的脚步越来越急迫。记者采访的时候,一拨刚从东北回来,一拨即将开拔高原,一拨仍在外场试飞。从空气稀薄的高原到风沙肆虐的大漠,从烈日炎炎的南国到极度严寒的塞北……大队试飞员的匆匆脚步,勾绘着国产直升机的航迹,拓展着陆军向“机动作战、立体攻防”战略转型的坐标。

首飞!改装!靶试!培训!密集而来的任务,让这里的每一名官兵超负荷运转着。“迫在眉睫!”大队政委陈风华的眼神里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陆军飞起来,是一场接力跑。咱们是第一棒,一刻也慢不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