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装甲板大门的弹洞看定远馆。
北洋水师是一支曾拥有两艘“远东第一巨舰”、排名世界第8的大舰队,是近代中国海权第一次走向蓝水的标志。这支舰队的主力,是被称作“八大远”的8艘大中型战舰———装甲舰“定远”号、“镇远”号,装甲巡洋舰“来远”号、“经远”号、“平远”号,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济远”号。
时光荏苒,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120年,在那场战争中,这支被视为中国近代海军图腾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就此走进了历史。但它们,真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吗?通过寻找,笔者发现,北洋水师的遗物,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著名的“八大远”中,每一艘都有遗物留存在这个世间,而每一件遗物,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定远”号
“定远”号是1881年清廷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的7000吨级装甲舰,1885年编入北洋水师,长期担任北洋水师旗舰,管带刘步蟾。大东沟海战中,“定远”号在开战不久后中弹,信旗系统被毁,失去旗舰功能,但该舰官兵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在敌军围攻中与姊妹舰“镇远”号遥相呼应,在日舰队环攻之下艰苦应战,日舰队不得不率先撤离。此后,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也曾多次击伤日舰,并与日军岸防炮兵发生激战。
结局:1895年2月5日凌晨,“定远”号在威海卫遭日军鱼雷艇偷袭重伤搁浅。11日,管带刘步蟾自尽,并部署水兵炸毁“定远”号以免资敌。
遗迹故事:时过百余年,笔者在日本偶然发现了一本上世纪60年代的旧杂志,发现“定远”号残骸曾被日本人改建为一座别墅。
甲午海战后的1896年,日本香川县知事、富豪小野隆助于1896年3月出款买下威海卫港中“定远”号的残骸,雇用潜水员用了一年时间,拆卸“定远”号上的材料,在自己家乡太宰府建造了一座“定远馆”。
笔者发现,定远馆,这座已经几乎被人遗忘的建筑,现在依然留存于日本福冈,却已经成为一座玩具仓库和停车场。
在这座建筑中,到处可以看到当年那艘巨舰的影子———柚木甲板变成了房屋的地板,布满藤壶的船底变成了精美的护壁,别墅的大门干脆就是两块布满弹痕的装甲板。笔者将手指放在装甲板的侧面,试图测量一下它的厚度,触摸到的却是意外的温暖———如果科学地说,那可能是夏日的阳光晒热了百年的钢板,但笔者在那一瞬间感觉到的,却满满是北洋水师的体温。
于是,一种异样的悲怆浮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