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寒风凛冽,如果没有火箭的轰隆声,这片戈壁滩一定是籍籍无名,鲜有人到访的。
因为东风城在此,火箭又常常从这里起飞,人们才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这里,有一支与火箭亲密接触的小分队,主要承担火箭箭上操作和舱门管理工作,因为工作岗位原因,大家也把他们叫做“看舱门”的人。

实际上,“看舱门”的叫法并不公平,因为小分队更多的任务需要进入到火箭内部,而大家能看到的是他们在箭体外边工作的样子。别小瞧这个岗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箭上操作手和舱门管理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箭上指挥季明刚向笔者介绍说:“我们火箭操作分队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火箭总体知识、结构布局和测发流程,并且每发任务都要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除了舱门管理,大部分专业骨干还要承担连接箭上电缆、安装仪器等箭上操作。为此在操作分队建立之初,就模仿箭上各种型号插头研发了火箭接插件插拔操作训练台,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模拟训练,将各型插头一一取下来触摸感觉不同之处,熟记操作要领。经过反复训练,全体工作人员对训练台85个插头全部达到“一摸准、一口清”的操作要求。

利用这个训练平台,操作分队开展了上百次电池安装、仪器安装、分插、脱插、起飞压板和脱拔,舱内关键操作的训练 ,箭上插头有螺纹、卡口、推拉式,圆形连接器有8种,矩形连接器有7种,大的插头有256针,最小的插头仅2针……
经过严格地训练,就能对所有的插头情况、位置都对答如流。“刚接触火箭时,心里很是发怵,但是参加了两次任务后心里有数就不害怕了。”已经工作了五年的操作手候春安说。

有一次,试验队人员未戴防静电手环,舱门管理员胡智显提醒他。对方说:“没事,舱内环境我很熟悉,不需要。”胡智显坚持让对方戴防静电手环,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请您按规定执行。”这份较真和认真的态度没有深入了解过航天的人一定不能理解,这也让大家和试验队的兄弟姐们相处的非常融洽,谁说的对就应该听谁的。

火箭舱内狭小,各种精密仪器星罗棋布,并且非常娇贵,稍不留神就可能踩坏电缆、传感器,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每次入舱,操作手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戴上手套、布腕,并把透明胶带反缠在螺丝刀上,一点一点将掉落在舱内缝隙的头发、布丝等小东西粘出来,直到测试工作完成,舱内完全清理干净为止。

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代汶杰、周光瑞和李明堂却乐此不疲。在同年人当中,他们是仅有的三个能够近距离接触火箭的人,心里有说不完的骄傲和自豪。“能够从事火箭操作我感到非常光荣,对关系到发射成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细上加细、慎之又慎,才能确保火箭成功发射”代汶杰说。兴奋之余,更多的感受是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航天无小事,成败系毫发。”这是操作分队的工作人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话中无不透露着他们对航天事业的严谨与忠诚。
工作中,操作分队的工作人员时刻以“不出一点差错,不留任何隐患”质量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箭上操作精心仔细、地面岗位严谨细实、舱门保障严格认真。

组建13年来,火箭操作分队完成60多枚火箭测试任务。正是他们严把产品质量关口,事事认真、处处较真,确保了航天发射任务次次圆满、发发成功。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