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之巅”河尾滩哨所:“躺着就是奉献”已成过去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高强 鲁梁 牛德龙责任编辑:王俊
2018-11-01 00:30

改革开放40年,也是边防部队大发展、大跨越的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加大边防建设投入,边防一线的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近这几年,我们住上了五代营房,洗上了热水澡,有了光伏电站,喝上了净化水,建起了蔬菜大棚,还能在海拔5418米的哨所里和家人视频通话,这是刚建卡时想都不敢想的,尽管无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和执勤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这份深情厚爱,激励着我们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亲历者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昆仑之巅”河尾滩哨所:“躺着就是奉献”已成过去——

坚守最高哨所就要坚持最高标准

讲述人:张高强

重庆市永州区三教镇人,1987年12月出生,2007年12月入伍,2014年6月入党,现任新疆军区边防某团边防二营河尾滩边防连连长。

整理人:胡晨刚  鲁 梁  牛德龙

在喀喇昆仑山脉中段,十月下旬已是漫天飘雪,气温达到零下23℃。我带领巡逻小分队前往海拔5468米某点位巡逻。边防如今可真是大变样了,我们坐上新型巡逻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巡逻道路上,还能通过车载电子设备完成一部分执勤任务,比起前辈们的巡逻条件,真是好太多了。

上世纪60年代,第一批戍边官兵拉着骆驼艰苦跋涉到河尾滩,哨所所在地比珠峰大本营还高出218米,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40%。这里每年冬季封山期长达5个多月,是不折不扣的“雪域孤岛”。建卡之初,前辈们靠着一顶棉帐篷、一口架在石头上的铁锅,硬是在藏羚羊都待不住的地方站稳了脚,在雪域高原上扎下了根。

曾经的土坯老营房离新营房不远,每次有新兵来,我们都要带去接受教育。那时候取暖都是靠官兵自己动手修出来的火炉子,喝水要到1公里外的河坝抬回来,洗澡更是不可能的事。那时候,就有人说:“在这样的地方,生存就是奇迹,躺着就是奉献。”现在不一样了,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怎么能戍好边、守好防?2016年在上级的关怀下,哨所修建了富氧训练室,它采取不间断的供氧方式,可以让室内氧气含量达到平原地区的80%。新大纲颁布之后,我们能在富氧室里把没训过的课目训全。海拔越高责任越高,在这“最高战场”也不能忘记练兵备战,坚守最高哨所就要坚持最高标准。

驻守“昆仑之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老一辈边防军人留给我们的“喀喇昆仑精神”,就是我们戍守边关的精神支柱。一代代哨卡官兵继承了“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革命意志,在这里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15时,我们下了巡逻车,顶着刺骨的寒风,蹚着半米深的积雪向“鼻梁直”挺近,那里的山体笔直、犹如墙面一样,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翻越它。我们穿着新配发的可持续散热6小时的充电式巡逻靴,在雪地中走了1个多小时都不觉得冷。曾经,有一次巡逻遭遇了雪崩,下士李栋被困,脚趾严重冻伤,险些截肢。如今,上级给我们配发了充电式巡逻靴、单兵制氧机,为走在巡逻路上的我们一路护航。

陆地边防的意义就在于到达点位宣示主权,然而巡逻点多线长路险,还伴随着危险。但一茬茬哨所官兵叫响“宁让身体透支十分,也不让领土丢失一寸”的口号,每次巡逻都争着抢着去。2016年初的一次巡逻途中,蒙古族中士班长叶尔登巴依尔·红尔突发脑水肿、心肌炎,将年仅23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山之巅。他的名字被刻在海拔45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的墓碑上,哨所上下山的战友都会在此停留,到巴依尔的墓前敬上一支烟,给他讲讲哨所的新变化。如今,哨所开通了远程医疗系统,连接内地的驻军医院、军医大学,哨所官兵的身心健康更有保障。

改革开放40年,也是边防部队大发展、大跨越的40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加大边防建设投入,边防一线的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近这几年,我们住上了五代营房,洗上了热水澡,有了光伏电站,喝上了净化水,建起了蔬菜大棚,还能在海拔5418米的哨所里和家人视频通话,这是刚建卡时想都不敢想的,尽管无法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和执勤条件已得到明显改善。这份深情厚爱,激励着我们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