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在深圳和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
基建工程兵兵种首长们嗅觉灵敏、眼光长远,看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决定抽调兵力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1979年10月,1支队先遣部队一个团的兵力调入深圳,该部队由所属3个土建连、1个汽车连、1个土方机械连等约两千人组成。第二年,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因此,基建工程兵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见证人之一,经历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节点。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他们曾是我军历史上保留时间最短兵种的官兵,是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先锋队——
春天里,难忘改革开放的拓荒牛
■段亚兵
丰碑
赤裸皴裂的双脚在荒原上走出一条道路,
长满老茧的双手在热土上建起一座新城。
艰苦岁月留下永远的回忆,
如今的家园是多么温馨。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
更是一座丰碑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刻碑的工匠是英雄的战士,
无意中在碑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作者为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赋诗题记
上世纪80年代初,基建工程兵大批部队挥师南下,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开发建设。周顺斌 摄
打响特区建设第一枪
在中国近代史上,深圳曾经打响过两枪,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第一枪是发生在1900年10月6日的“庚子首义”。深圳东部的山区里,有一个叫三洲田的地方,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推翻满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第一枪。一百多年后,央企华侨城集团在这里建起了东部华侨城旅游区,美若仙境,游人如织。
第二枪发生在1979年冬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二年,基建工程兵闻风而动,由驻扎在辽宁省鞍山市的1支队抽调了一个团进入深圳,参加经济特区建设,打响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第一枪。这一枪不是真正的枪声,而是推土机的轰鸣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在深圳和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
基建工程兵兵种首长们嗅觉灵敏、眼光长远,看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决定抽调兵力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1979年10月,1支队先遣部队一个团的兵力调入深圳,该部队由所属3个土建连、1个汽车连、1个土方机械连等约两千人组成。第二年,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因此,基建工程兵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见证人之一,经历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节点。
当时调入深圳的还有另一支部队——基建工程兵36支队352团的两个连队。部队当时正在承建湖南郴州市东江水电站项目。据当时15连的指导员李国栋回忆:“1979年12月20日晚上10点半,连队正在东江水电站现场加班加点打夜战。突然接到团部的电话命令,要求部队务必在22日下午3点30分前赶赴深圳。一算时间只有两天半……”部队立即紧急动员,通宵达旦做准备工作,光是施工机械装备就装满了30多辆解放牌卡车。第二天一早部队出发,日夜兼程,终于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深圳。这两个连队后来编入了1支队深圳指挥所部队。
部队的调动充分显示出基建工程兵不怕吃苦、机动性强、关键时候上得去的优势。基建工程兵成立于1966年8月1日。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将中央全部的直属施工队伍逐步整编为基建工程兵,实行义务兵役制。毛泽东主席批示说:“这个办法我赞成”。周恩来总理批示说:“一旦有事,好处无穷”。军委为基建工程兵确定的建设方针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
在基建工程兵存在的16年中,陆续承担了鞍钢、酒钢、攀钢、本钢、马钢、宝钢等钢铁基地,川藏、天山公路,北京地铁,霍林河等数个大型煤矿,辽阳等数个化工基地,潘家口等数个水电站,水文地质勘探,铀矿勘探生产,黄金勘探开采等国家重大基本建设任务和国防工程建设任务,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建工程兵的官兵们满怀希望和热情进入深圳,在大家的想像中,毗邻繁荣香港的深圳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城市,但是眼前荒凉落后的景象让他们大吃一惊。许多干部战士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们刚刚进入深圳时的景象:市区街道狭窄,房屋建筑破旧,比内地的许多县城水平差得远。罗湖老东门一带是市区中心,街道很短,点上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从这头走到了那头。最高的楼房是深圳戏院和对面5层高的深圳旅店,街道很多地方都是土路。
部队的干部战士对深圳有一点失望;而当地的群众对这支部队的能力更有几分怀疑。居民问:“这么年轻的娃娃兵,能够建起房子吗?”“从来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没听说过兵会搞建筑施工,到底行不行啊?”在质疑面前,部队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