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校学员的暑假怎么过?来个社会实践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朝林 王微粒 李彬责任编辑:王俊
2017-08-08 10:28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一个多世纪前,伟人毛泽东这样评价向社会求学的意义。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军校学员,他们的暑假是怎样度过的?他们从社会大课堂里学到了什么?一起来看一所军校折射出的学员成长样本。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资料图

读懂社会这本“大书”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见闻

■李朝林 王微粒 李彬

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一台相机,学员徐子文和同学一道在江西南昌街头走了整整3天。3天里,他们从大街小巷的革命遗址中寻找力量,从老人们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中寻找感动,并将这些见闻详细记录了下来。

和徐子文一样,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活跃着一群群这样的身影,他们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学员。根据暑期工作安排,该院组织近千名学员分成多个实践小组,去往革命故地、村落远山,在社会这本“无字”的“大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在节日的欢庆中,他们读懂了过去与现在

8月1日深夜,徐子文久久不能入睡,他的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南昌街头欢庆建军90周年的一幕幕场景:军歌唱响英雄城,无论是大街边的店铺音响里,还是小巷里的人们口中,传来的都是阵阵军歌声;在修缮一新的军事主题公园、建军雕塑广场,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大人领着孩子边走边讲,家长讲得动情,孩子听得入神……

在热烈的节日欢庆氛围中,徐子文的脑海中冷不丁冒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90年前的那群人至今仍然被铭记?当第二天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时,徐子文找到了答案。

一幕幕战斗的场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泛黄的信件,让徐子文和同学们感到那段远去的岁月似乎都“活”了起来,曾经发生的人和事,就这么清晰地站在了眼前。跟随人流一路走过,学员们不禁好奇那个年代的先烈们是怀着怎样的信念打响了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有了为后来人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信念,才有了南昌城头的第一枪。”在纪念馆工作了30年的陈列室主任肖燕燕回答了学员们的疑问。她的声音并不大,但一字一句砸在了学员心头,架起了一座横贯90年岁月更迭的心灵之桥。

同样找到答案的还有140公里外的学员顾晏琦,他与同学们一道来到九江市武宁县月田村耿金仓老人家中。说起1998年抗洪时的故事,老人眼含泪花:“有个小兄弟头天还跟我们一起堵水,第二天跟船出去就再也没回来,他是为了老百姓送的命啊!” 

听完老人的讲述,顾晏琦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回想起在学校的点滴,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每一个学员都不是等待装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社会教育就像是一个火种,让学员在见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谈及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初衷,该院沈千红政委这样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