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空工业要形成完整的体系
邓小平同志对航空工业的体系发展特别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1977年8月23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研究与生产是丝毫不能分离的”。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三机部领导同志汇报时指出:“根据国外考察的经验,根据我们国家实际发展情况,产品设计机构、产品设计所要同工厂统一起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对于基础性研究所,如风洞等研究所不要合并。1977年10月4日,他专门对航空工业做出了指示,他指出“从长远看,科研要走在生产前面。”目前科研走在生产前面这一点,不仅航空工业,在全国都落实得很好。但是,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一直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始终阻碍着我国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发挥。究其原因,重要原因之一是体制机制问题,如国家主管科研生产的部门多头,将科研和生产单位人为划分事业和企业,使得科研生产结合似乎有一道屏障。
1978年6月26日,当航空工业部领导汇报要建立航空生产体系时,邓小平指出:“把飞机上的电子工业交给三机部。” 1979年1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三机部负责同志汇报时,进一步指出“机载设备、飞机上的电子、雷达、火力控制系统,你们要自己搞,这个方针对。搞飞机不搞电子、雷达是不行的,没有好的电子火控系统,飞机等于没用。”
关于航空制造与维修关系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高度重视。1975年4月14日,他在听取国防工业汇报时,明确指出“制造和维修的关系,必须妥善解决。现在不是按照常规的解决办法,常规的办法是生产好多飞机,要有相应零备件,容易损坏的零备件要有个比例”。他指出,零备件任务必须列入五年计划,能力不够,宁可少造飞机。1979年9月,在讨论航空工业某项目引进的时候,当有人谈到航空维修时,他明确指出“使用单位搞小修,大修、中修一定要在生产厂组织。今后不论是军用的,民用的厂,都要包修。国外也是如此。这样既可节省又可以使工厂提高质量。以后计算生产能力,比如设计生产能力是100架,相应地要有百分之几十的修理任务。”“计算生产能力,不管哪一个部门,都要考虑修配能力。工厂一定要承担中修、大修任务。以后凡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要有相应的修理能力,要有一个比例”。
近几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科研院所改制,不断适应新情况变革机制,加速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积极开展航空维修服务业,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要继续按照邓小平理论,从上到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