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救生衣瘦身成“腰带”

水上自救携行具(闭合状态)

水上自救携行具(打开状态)

水上自救携行具(应急包)
本报讯 杜永章、特约通讯员李雄庚报道:暮秋,粤东某海域,一场渡海登岛后勤保障演练正激烈进行。广州军区某后勤应急保障旅下士王虹日是来自北方的“旱鸭子”,以往一上登陆舰心里就直打鼓。这一次,他携带了该旅自行研制的水上自救携行具,心里多了份安全感,不再对海水充满恐惧。
笔者看到,小王携带的这种水上自救携行具,与普通救生衣不同,直接扎在腰上。小王现场进行演示,他用力一拉连接气囊充气装置的红绳,气囊数秒就鼓起来了,就跟套了个救生圈似的。“以往穿戴式救生衣体积大、绑带多,官兵在海上使用武器和携带其他装具时行动会很不方便。”该旅领导介绍,这种携行具不充气时系在腰上,充气后也可以在水中正常划行,对行动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不光是外形变“瘦”了,更让小王放心的是,这种携行具自带的应急包还可以用来海上自救。小王将应急包内的物品一一掏了出来:压缩干粮、袋装水、急救包、卡扣止血带等一应俱全,落水后足以维持数日,即便受伤自己也可以进行应急处理。
据悉,除了腰带式自救携行具,该旅还研发了单兵救生腕套。这种戴在手腕和脚腕上的腕套设有气囊袋、充有压缩空气的充气瓶以及开关,一按开关,气囊袋瞬间充气,使腕套具有浮力从而实现救生目的。
“腰带式自救携行具和救生腕套目前已在部分单位试用,深受官兵欢迎。”产品研发带头人周道裕说。
(配图:李雄庚提供)
冷思考
盯着战场需要寻找创新灵感
■柳刚
要论科技含量,上述新闻中的两项创新成果绝对难登“大雅之堂”。可是要论受欢迎指数,这两项创新成果绝对享受基层官兵的“曝灯”待遇——成果虽小,却实实在在解决了在未来战场上亟待解决的保障难题。
由此联想之,有的科研单位耗费巨资、经历长时间攻关取得的创新成果,到了训练场上“中看不中用”,到了基层部队“水土不服”。为啥会这样?纠其原因就一条:没有扣准实战需求的“脉动”。下部队采访,常听到年轻科技人员抱怨自己创新“没灵感”。其实,创新无灵感,就应该到“战场”走走看。科研战线的老典型、广州军区某部高工顾永顺年过七旬,仍创新成果不断,却项项成果备受欢迎。有人问他创新灵感从何而来?老人家回答:战场需要啥我就研究啥。可见,倾听基层官兵的呼声,呼吸演训场上的硝烟,科研人员的创新视角才能变得深邃而独特,才能发现那些打仗最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解放军报》2014年12月0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