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神秘的原子城遗址
白雪茫茫,满目苍凉,伸向远方的铁轨和架满铁丝网的高大红墙展现在眼前。陪同我的州旅游局副局长北京才让热情地告诉我,他是在北京出生的藏族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当年原子城的核心禁区。
一座座低矮的地堡式建筑静静地卧在荒凉的地面上,四周围墙高筑,虽然不时有暗红色的残垣断壁以及陈旧不堪的厂房、杂草映入眼帘,但高墙上布满的铁丝网和围墙四角处的了望塔、岗楼,仍令人嗅到昔日这里神秘禁区的警卫级别——这便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中国核工业总公司221厂的遗址。
据资料记载,核基地当年占地1170平方公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落后,但它拥有56万平方米的18个厂区和4个生活区,学校、医院、邮局、文化宫、图书馆、电影院、公检法样样俱全。厂内还建有3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参与核武器研制的专家、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的各类人员达1.5万人之多……这些数字在今天看来虽不算什么,但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这里却是国家投巨资保障,并聚集了全国各行业的科技精英而建成的、具有世界最高核技术水平、高度绝密的独立小社会。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它却直接归属北京最高统帅部指挥。
踏着厚厚的积雪,迎着刺眼的白雪反光,我们首先来到了核基地一分厂。高大的厂房早已空空荡荡,这里是负责核部件机加工、无线电控制系统和特种材料研制与生产的地方。在一个个废弃的车间里,我们试图寻找一些昔日的蛛丝马迹,但1995年就移交给地方政府的570平方公里的基地遗址,严格按保密规定在撤出和清理工作上已找不出任何可挑剔的地方。只是偶尔在墙上还能看到发黄了的保密守则、标语口号、毛主席语录和残缺不全的机加工岗位职责等。高大的厂房虽然设备全无,但墙壁上悬挂着电源箱以及横七竖八,粗细不一的各种管道却基本完好。
六分厂是核基地的试验场,又叫靶场。坚固的地下试验场,墙体达1.3米厚,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铸。陪同告诉我,就是来个强地震将其震塌,这个建筑也只是会整体翻个个儿而不会散塌。
二分厂是组装核武器的地方,高高的铁丝网围墙和用铁丝替代锁的破铁门,使我们只好从断壁残墙处进入。这里除了高大的空厂房,还有不少半地下建筑,有的如同地堡。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基地“上星站”,这是将已研制完成的原子弹、氢弹用火车外运的地方,顾名思义“上星站”。空旷的原野,只剩下几十根光秃秃的钢筋混凝立柱竖在长满锈迹的铁轨旁,四周虽有铁丝网相围,但仍有当地牧民的牛羊不时从这里穿过。杂草丛中的“上星站”更显衰落、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