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的罗瑞卿(右2),在山西抗日前线指挥作战。

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在M1896式半自动手枪基础上改进而成,加了快慢机,是M1932式冲锋手枪的早期型号,具有连发射击功能。口径7.63毫米,全枪长296毫米,全枪质量1.33千克,弹头初速480米/秒,10发或20发可拆卸弹匣供弹。
1930年12月,罗瑞卿任红一方面军第4军1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曾士峨率部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与兄弟部队协同,在龙冈全歼国民党军第18师,活捉敌师长,后又在东韶歼灭敌第50师一个旅。期间,罗瑞卿时常携带的就是这支德国造毛瑟M1930式7.63毫米手枪。他使用、保存此枪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捐赠给解放军政治学院陈列馆,1959年转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