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甲午前后日本地图证实钓鱼岛属中国

来源:参考消息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08-07 13:28

【延伸阅读】

回望500年的启示 从壬辰战争到甲午战争


丰臣秀吉画像(资料图片)

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近代以来,最著名的甲午年是1894年。这一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留给中国人的痛楚记忆,百年不消。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精英曾反思:落后就要挨打!说的固然不错。可是,回望历史500年,我们还能看到更加丰富的内涵,获得更为深刻的答案。

痛击侵略赢得三百年和平

422年前的壬辰年(159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年,爆发了一场国际大战,明朝史籍一般称为“东征”(1592-1598年)。这是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明朝军队与朝鲜联军合战日本军队的七年战争,韩国或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在大明王朝最为鼎盛的年代,刚刚统一日本列岛、羽翼未丰的丰臣秀吉,迫不及待地发动了这场全面侵朝战争,妄想“一朝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让朝鲜“先驱”,“吾死之前将令中国臣服”。明朝援军联手朝鲜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质财富代价,最终打败了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

16、17世纪之交的明朝,在当时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也是世界白银生产的终极“秘窖”,实属当之无愧的“中央之国”。当时的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的两大中心之一(另一个是印度)。这不仅表现在货币的白银流通方面,也表现在明代所具有的东亚文化母本和意象中心发源地的大气象。泰国(时称暹罗)国王纳黎萱认识到日本已经开始了扩张主义的政策,威胁到整个东亚的贸易(包括暹罗),并且在1592年侵犯了朝鲜。纳黎萱了解这些情况后,在1592年10月派遣了一个使团去中国,提出派遣暹罗海军去对抗日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暹罗海军最终出兵未果,但这表明,中国确实在当时一个有秩序的亚洲国家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对日本而言,当时的大明无疑比它先进得多,即使视明朝为“父母之邦”的朝鲜,也将日本视为“藩臣”。而战后的日本,无论是陶瓷术、印刷术、做豆腐的秘方,还是造纸术、绢纱制法及织布术等,据说都是通过从战争中被掳的朝鲜人处学得的。若从近代日本的历史逻辑出发,反观丰臣秀吉之举,这不是明目张胆的落后挑战先进、肆无忌惮的野蛮践踏文明又是什么?

福田勘介,这位当时被朝鲜军所俘的日军加藤清正部下,曾明白无误地指出侵朝日军的战略:“勿论老少男女,能步者掳去,不能步者尽杀,以朝鲜所掳之人,送于日本代为耕作。以日本耕作之人,换替为兵,年年侵犯,仍向上国矣。”此“上国”即指明朝,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蚕食朝鲜,进而侵略明朝。故东征经略邢玠后来总结说,当日本发难时,明朝“始而征兵不多,继而留兵太少,一时虽省,然养成燎原之势”,致使战事迁延七年,沿海之备所需不赀,这次若不彻底战胜日本,“狡倭乘之,大势去矣!”

万历援朝东征,确实耗费了明朝的元气,致其无法自如掌控关外建州女真,仅在战争结束20年后,即陷入了与后金及农民军作战的泥潭,而最终导致灭亡。因此不少历史学家将明朝的灭亡归罪于东征引发的覆国,从而给出了负面评价。如果赞成这种观点,那么丰臣秀吉确实可算是来自东亚世界的第一位挑战者。但无可否认的是:恰恰也是明朝,凭借毋庸置疑的实力,将日本的侵略势头整整遏制了300年,奠定了东亚和平的基础。

重大代价换来东亚新秩序

回望历史500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实力是奠定和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国家安全的保障。

实事求是地说,明朝万历皇帝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对东征问题的拍板和关注,不仅经得起历史评说,也对得起子孙后代。而当时皇帝的手下,也有一帮苦干实做的大臣,能在矛盾中权衡轻重利弊,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议并努力付诸施行。

在东征明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南兵,无疑是一面旗帜,被朝鲜国王称为“剑阁精兵”,他们的作战能力和军纪,正是戚继光在蓟镇十余年训练新兵成果的最好检验。朝鲜相臣柳成龙对南兵的解释准确而形象:“所谓南兵者,乃浙江地方之兵也,其兵勇锐无比,不骑马,皆步斗,善用火箭、大炮、刀枪之技,皆胜于倭。头戴白幍巾,身以赤白青黄为衣,而皆作半臂,略与本国罗将之衣相近,真皆敢死之兵。”南兵的严明军纪,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虽然确有少数北兵、西兵军纪败坏的案例,但无可否认也有朝鲜缺粮、供应不及的原因。而南兵将士即使断粮缺顿饿肚子,也保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风范,这是朝鲜史料中清清楚楚记载的事实。

回顾东征历史现场:明朝出兵朝鲜后,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总有超出高层预想设计之处。从东征开始的平壤之战到粮饷缺乏后的庆州驻守、安康出战,乃至第二阶段的稷山之战、蔚山攻围,以及最后阶段的讲和活动、顺天之战、露梁海战,战争进程的每一步,都是在明廷庙堂决策、东征军高层运筹及战地将领临场发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制约下的综合结果。尤其是战争第二阶段,从杨镐放弃蔚山攻围到邢玠重新发动四路总攻,中间只隔了8个月,这说明明军的恢复能力很强。

日本自封的所谓战国群雄,在与明军交战中,往往举阵惊骇奔散,基本上处于守势。故在万历二十六年七月,丰臣秀吉死后,五大臣决定秘不发丧,争取体面议和,因此双方才有了议和的基础与空间。

战争的结果是明朝确实付出了重大的历史代价,但由此造就出长久持续的东亚和平新局面,更加功不可没。虽然在中国内部有天翻地覆的明清易代,而另一事实也同样乾坤朗朗:由明朝创立并推广的宗藩朝贡体系,因东征得到巩固、加强,并被清朝如数继承,一直运行到近代被西方殖民统治体系彻底颠覆为止。中国周边,东征不仅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铸就了一道海上长城。

东征还铲除了战争的始作俑者及其产生的土壤,正如万历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日本三国书之一《日本国对马州太守丰臣义智诚恐谨禀朝鲜国礼曹大人阁下》所云,“本邦于贵国更无他望,只止乎和好一事而已”,希望能得到“天朝诸老爷”的首肯。战后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现了与丰臣秀吉政权的彻底切割,埋头“锁国”200多年的日本,致力于发展商业化和城市化,东亚海域世界从此无大战事。如此彻底切割的前提是什么?就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训。

可见,明朝付出重大历史代价的成果,最终是由清朝继承和享受的。但唯守成却无继续创新的清朝,最终还是被来自海上的日本战胜,这个恶果当然不能怪罪到明朝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