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山矿区问鼎“亚洲第一金矿”
1997年初,黄金十二支队奉命开赴川甘陕三省交界的甘肃省文县阳山寻金找矿。文县地处岷山山脉和秦岭山脉交会处,据县志记载:“文州阴平(文县古称)产金、橘子,以做贡品。”早在1300年前,这里就有采金的历史,小金山、金子沟等令人憧憬的地名,曾吸引一批批地质队员乘兴而来,但都无功而返。荒凉的大山考验着官兵们的毅力和才智。整整两年的跋山涉水后,钻塔掘进地表400米,也没有给黄金十二支队的官兵们带来预期的效果。
1999年3月,30岁刚出头的郭俊华走马上任,出任矿区技术总负责。经过几个月的实地采样、观测、化验和研究分析,郭俊华发现,斜长花岗斑岩具有金矿化现象。但几代地质工作者都把砂岩作为这里唯一的找矿标志,并上升为一种理论固定下来。郭俊华的这一想法一提出,立即引起普遍质疑,有人甚至说:一个刚退汗毛的人就想当哥白尼。在冷嘲热讽中,郭俊华知难而进。
半年后,郭俊华采集的“花岗斑岩”矿样,在甘肃坝金矿区等地得到求证,“花岗斑岩”作为新的找矿标志,最终获得大家赞同。2001年6月26日,一条特大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武警黄金部队探明阳山金矿储量超过100吨,是迄今为止中国西部地区发现的最大一座金矿。
此后,阳山金矿区捷报频传,目前方圆289平方公里的阳山,共发现96条黄金矿脉,已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8吨,远景储量有望达到500吨左右,总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元人民币,一举问鼎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世界排名第六。
昔日贫瘠荒凉的阳山正变成造福西部人民的金山,黄金部队兵散万里也迎来了遍地开花。近年来,黄金五支队历经10年苦战,在甘肃岷县寨上探获了资源量高达108吨的超大型黄金矿床,黄金二支队在内蒙古包头市哈达门探获的金矿资源量也突破100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50亿元人民币。
据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透露,目前中国找金潜力为1.5万吨至2万吨左右,大多数集中在西部。西部现在黄金保有储量仅占全国保有储量的32%左右,蕴含着巨大的找金潜力。
手指一点,黄金万两
作为金矿的勘探者,黄金部队的战士却很少能见到真金。矿石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提纯才能成为光芒四射的金子,而采矿提炼工作,大多由国家或专门的黄金企业完成。在部队里,技术干部的年薪大多不到10万,当地方上很多金矿企业给他们开出几十万元的高价,甚至提供房、车待遇时,很多战士不为所动,选择了坚守。
黄金部队最大的秘密自然是勘探成果和地质资料,它们就像金矿的藏宝图,内行人得到了,就能按图索骥,找到宝藏。正因如此,黄金部队的所有技术干部都要和部队签订专门的保密协议,资料的借阅和登记十分严格,电脑资料也经过加密。有些人拿着数万元现金找到部队战士,许诺说只要在地图上指一指金矿的位置,就能拿到“回扣”,结果也总是吃闭门羹。黄金部队战士和地质科研工作者为此也被形容为“手指一点,黄金万两”。
值得注意的是,金矿探获的背后, 是与黄金等价的付出。因长年风餐露宿,奔波劳苦,每一座金矿的发现,很多战士交付了辛劳、青春乃至健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正是黄金部队工作生活和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