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境外势力如何“策反中国”?

来源:搜狐网责任编辑:蔡子衡2014-05-06 08:47

间谍屡得逞缘于“戒防”意识淡薄

大学、院所“敞开泄密之门”

要杜绝网络泄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有保密内容的电脑和互联网物理隔绝,原则就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再加上“涉密电脑不得使用移动存储介质”。虽然绝大多数重要单位都制定了符合这类网络保密原则的严格规定和制度,但很多单位都普遍存在网络泄密的情况。尤其是大学和一些学术机构网络泄密比较严重。一些学者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重要科研项目,有的是政府高层决策部门经常咨询的专家,但他们的网络保密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人图工作方便,很多机密文件都存在随身携带、常常上网的电脑里,几乎等于向境外情报机关敞开泄密之门。

商业保密薄弱间谍犯罪成本极低

而在商业领域,相关单位“戒防”意识更加淡薄。加之我国刑法对商业间谍案件的惩罚过轻(最高获刑7年),相较巨额收益,导致犯罪成本极低。近年已成泄密重灾区,

出国谈判中,核心人物所住的酒店被安装窃听器,手机号码被侦听,出行被跟踪,这都是外国对手惯用的手段。而我国安全部门和保密局的相关培训,参加的却基本都是中层干部,而泄密的恰恰主要是高层,因为只有他们才掌握最核心的秘密。

国家保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只有20%左右的企业,将商业秘密交由“知识产权部门”或“法律部门”这样的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约42%的企业由“财务”、“办公室”、“人事”等部门兼职管理,更有约37.6%的企业没有设立或明确管理商业秘密的部门。

网民情绪更是“泄密利器”

网上被“钓鱼”,误中情报人员的圈套,也是造成网民泄密的重要原因。据一位曾从事过互联网情报搜集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主要从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网站、论坛、聊天室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搜集情报。为了引诱军迷更加“开放”,他们故意称其不懂军队,在网友的愤然回应中,窃取具有更大价值的信息。

无论是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手段,可以想见,针对中国的窃密策反活动并不会一两起案件的曝光而停止,要作好防范,除了需要国家的重视和行动,也需要强化个人戒防意识,严堵泄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