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M导弹是俄罗斯制造的一款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长23米,重47吨,可以轻易的摧毁一万公里之内的任何目标。它的抗打击能力非常的强,不论怎么攻击都无法击落,美国人称之为“疯子”。
结构特色
白杨-M导弹推进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各级发动机的直径均比SS-25导弹发动机大和采用了新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
白杨-M导弹的一子级、二子级、三子级发动机的直径分别从1.80m、1.55m、1.34m增加到1.86m、1.61m、1.58 m,从而增加了推进剂的装药空间。其中三子级发动机直径增大15%以上,推进剂装药空间增加30%。由于发动机燃烧室推进剂装药空间增大,各级发动机的装药量均比SS-25导弹发动机要多。以一子级发动机为例,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总质量比SS-25导弹增加800kg,但SS-25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壳体采用玻璃钢圆筒段和钛合金前后封头,而白杨-M导弹很可能使用质量更轻的有机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白杨-M导弹一子级因不用燃气舵推力向量控制也会减轻部分质量,这样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推进剂装药量的增加值很可能比发动机总质量增加值还要大。

高速前行的白杨M导弹
另外,前苏联在固体推进剂中已应用硝基胺硝酰铵(NH4N(NO2)2)、三氢化铝等高能组分,其中硝基胺硝酰铵在前苏联时期已进行工业化生产,使用硝基胺硝酰铵的丁羟推进剂的理论比冲可达到2653N·s/千克。所以,白杨-M导弹可能还使用了能量更高的固体推进剂。总之,白杨-M导弹三级固体推进系统的能量比SS-25导弹有明显提高,与SS-25导弹相比,总质量仅增加了不到5%,投掷质量却提高了20%。国外有的分析家还认为,白杨-M导弹高能量的固体发动机使其具有快速助推或助推段机动能力,但这一推测尚需要进一步证实。
苏联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固体发动机主要以燃气舵、空气舵、二次喷射方式等实现推力向量控制,SS-25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就采用了燃气舵加空气舵(4个栅格翼、4个稳定翼)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但是图1显示出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没有SS-25导弹所特有的栅格翼和稳定翼,这表明白杨-M导弹一子级发动机实现推力向量控制的方式不同于SS-25导弹的燃气舵加空气舵方式。
80年代初,前苏联固体发动机柔性喷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80年代中期,服役的潜地战略弹道导弹直径2.4 m的固体发动机就应用了单个潜入式柔性摆动喷管。纳吉拉泽设计局在80年代中期提出了小型固体陆基机动洲际导弹方案,其三级发动机推力向量控制均采用双向摆动喷管。这就表明该设计局当时已放弃了传统的推力向量控制设计,转向摆动喷管的思路。从以上分析推测,白杨-M导弹的发动机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柔性摆动喷管技术。